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近代,外国毒品商在华肆无忌惮地走私鸦片,他们不仅公开贩卖片、毒品,甚至还在租界或租借地内就地制造毒品。外商之所以敢无视中国法令,则主要其有治外法权为护符。正因为此,中国人民所以一直把反对外国对华毒品易与废除外人华治外法权的斗争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2008届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一)第17题是这样考查的: 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期间,为了配合"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提升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南京汪伪政府在日本的扶持下展开了"收回"租界的运动。从天津法租界"收回"的背景、经过和结果来看,虽然维希政府被迫同意将租界移交给汪伪政府,但也以文化和教育等为名成功地保留了大量租界资产并仍享有治外法权。汪伪政府此举并非是反殖民化和民族解放运动,而是为了配合日本排挤西方在华势力,实现独占中国的战略意图,因此没有获得中国民众的认同与支持。  相似文献   
4.
近代学者对于治外法权还是领事裁判权早已存在争执,大多主张英美学者以词义的近似为缘由混淆两词关系进而蒙蔽国人,以治外法权之名行领事裁判权之实。本文以词语所载解释文本以及条约文本等载体、词语由日到中的转借以及词语论争所处语境、国情为视角,重新审视民国以来学者对此所引发的论争,认为两概念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牵连,实则都可涵盖在治外法权这一论断之下。  相似文献   
5.
处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作为近代中国最早一批与西洋人直接打交道的政治家、外交家,他们的贡献和失误,其实都是那个大变动时代的一笔精神财富,值得珍视与宝贵,不必总是以后见之明去指责他们媚外、卖国,更不能简单将那些早期条约一律视为不平等  相似文献   
6.
领事裁判权与治外法权最大的区别在于强制单向与自愿双向以及适用主体的区别,即使领事裁判权由强制单向转为自愿双向,仍旧存在侵犯主权的可能性。主要原因在于后者的适用主体仅为一小部分代表国家意志者,然该特权中绝对豁免权的存在显然与自然法中平等原则背离。满族入关与领事裁判权设立的背景不同,政权变化状况也不同,政权更迭对主权不构成侵犯,但一国在另一国境内设立领事裁判权则不具备合法性。领事裁判权虽严重侵犯中国主权,但他并不是晚清法制改革的根本原因与目的,仅是手段。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三节讲到:“1943年初,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对此,学生有两点难以弄清:何谓“治外法权”?英美等国为何要放弃“治外法权”?本文就此作一说明。所谓治外法权,有正当和不正当之分。正当  相似文献   
8.
清廷在近代丧失了大量的治外法权和特权。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都多次为收回这些权利而努力过,但都没有取得实际上的效果。直到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8年抗战,使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有能力收回主权。在抗日战争中各国纷纷放弃在华的治外法权。法国在放弃在华的治外法权时另有目的。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的斗争之后能够收回主权实属不易。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三节讲到:“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在教材所涉及的几个主要不平等条约中,列强攫取的特权主要有:1.领事裁判权;2.协定关税;3.片面最惠国待遇;4.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运权;5.租界;6.租借地和势力范围;7.驻军权。在这些特权中,并未出现“治外法权”这一概念。那么文中所说的“治外法权”该如何理解?是否等同于“领事裁判权”呢?中国最早同意外国享有领事裁判权,见于1843年10月《…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