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3篇
科学研究   17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1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自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的救灾行动普遍持赞赏态度,很多平时对中国抱有偏见的西方媒体,在这次地震报道中,也给中国打了高分。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泰晤士报、路透社、CNN、BBC等一大批西方媒体,不仅纷纷发表文章,给予大量积极正面的报道,还赞扬中国政府和人民抗震救灾工作积极有效,信息报道公开透明。有些媒体甚至惊叹,就效率和速度而言,  相似文献   
3.
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这种提法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英国.当时,<泰晤士报>被称为英国上流社会的舆论权威,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高,人们就称这些报纸主笔是"无冕之王".后来,因为记者能不避艰险、不惧权贵、不贪图金钱,用手中的笔揭露丑恶、维护正义,社会称之为"无冕之王".  相似文献   
4.
欧美国家的报纸有“质报”和“量报”之分。前者主要面向社会上层人士和知识界,以高质量和高品位取胜;后者则注重娱乐性和趣味性,以吸引普通的民众。质报的销数虽然往往比不上量报,但舆论影响力却为后者所不及。像《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就是西方有代表性的质报,也是人们公认的舆论重镇。  相似文献   
5.
姜洪源 《档案》2008,(2):29-33
我第一次知道莫理循这个名字,是在10年前翻译华尔纳《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的时候。1923年,华尔纳带领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考察队到敦煌和额济纳进行考察和挖掘。他路过凉州的时候,遇到了一位长期活跃在西北地区的传教士同时又是中亚探险家的乔治·亨特,从他那儿了解到《泰晤士报》记者、后来做了中国政府顾问的莫理循曾到中国西北进行过一次长时间的考察,  相似文献   
6.
动态     
谷歌:欲建“电脑舰队“打造“水上数据中心“据英国《泰晤士报》9月15日报道,著名搜索引擎谷歌可能将全球市场争夺战引向浩瀚的公海,成立自己的“电  相似文献   
7.
香港传媒完全由市场导向,市场决定其生存状况,因此,传媒之间竞争残酷,记者之间竞争激烈。媒体的高度商业化,既带来了许多好处,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正如英国《泰晤士报》一位资深报人所说:“香港没有世界一流的报纸,却有一流的记者”。的确。香港记者的敬业精神令世人钦佩。由于研究的需要.笔者在香港接触过不少记者,发现他们身上有些长处值得内地记者学习;当然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8.
邓冲 《视听纵横》2006,(3):80-82
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是指其他国家(包括个人、组织和政府)对该国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刘继南《: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上形象的好坏对于提高或降低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促进或恶化其对外关系、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都会  相似文献   
9.
论书与读书     
少年读书,中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相似文献   
10.
创刊于1785年的《泰晤士报》是英国最有影响、最权威的报纸之一。它的主要读者是政府官员、企业界、上层知识层,言论上倾向于保守。1981年,默多克将其购入新闻集团旗下。《每日电讯报》创刊于1855年,是英国四大严肃大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1985年被布莱克购入霍林格报业集团,读者主要是中产阶级,言论上倾向于保守。两份报纸的市场定位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不同的是《泰晤士报》自其创办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甚至一度停刊;而《每日电讯报》在1985年由布莱克接手之后,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就实现了赢利,并成为布莱克报业帝国中的主要收入来源。默多克接手《泰晤士报》之后曾许诺在5年之内实现赢利,但是,直到1993年,这份报纸还是处于亏损状态。当新闻集团刚刚摆脱1990年底的债务危机之后,默多克开始向《每日电讯报》发起价格战。结果是《泰晤士报》的广告收入增长了三倍,成为价格战的赢家,并由此实现了“该报创刊以来的首次赢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