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白鸽站在橄榄树的枝头,就有清新淡雅、纯洁无瑕的和平乐章被吟唱。有一时"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戌角悲吟,又有一时"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硝烟弥漫,还家的日子没有着落。残垣之中,荒芜之地,战争的阴霾泼洒在原本"江流宛转绕芳甸"的净土上,流离弃儿的孤独、恐惧交织成一张又一张肃杀的网。可怕的硝烟在弥漫,若有若无间,看到伊拉克儿童伸开双手,极力想拥抱太阳,无助的眼神里充满了绝望。  相似文献   
2.
每一种声音的呈现,都是一曲如歌的行板。如水花飞溅的暗语,穿越千年,侧耳聆听之际,渐渐渗透至心的深处……高山流水青山叠嶂,翠鸟幽鸣,一脉清溪,沿山涧顺流而下,最终消隐不见。  相似文献   
3.
渔樵形象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元朝达到了高潮。元曲中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渔樵形象:寄形山水、寄情庙堂的渔樵,洞明世事人情、志在山水的渔樵,潇洒、善良、淳朴的渔樵渔樵形象的高度繁荣与元代独特的社会制度与不安的社会状况息息相关:严重的民族歧视,科举时行时缀,入仕无门,使得文人普遍滋生出淡泊名利的避世情怀。  相似文献   
4.
《阁夜》是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重要篇章,是杜甫晚年流寓大西南时期的重要作品,融入了杜甫漂泊无依、年老多病、忧国伤时的多种悲慨,沉郁哀伤之气笼罩全篇。诗中有凄冷孤寂的三峡夜景,又有凄惨悲壮的战争创伤,还有"卧龙跃马终黄土"这样发人深思的历史人物。全诗的整体理解原本也没有障碍,只是"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句总让人不得要领,"渔樵的夷歌"到底是什么情感色彩的意象,很难给予明确的解答。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渔樵问答》所彰显的渔樵形象展开论述,从寄形山水到寄情庙堂,再到志在山水,从而将古代渔樵形象的高度繁荣,以独特的社会视角给予解读,在幽美深闳的千古追问中,喧哗不朽的艺术价值与对生命个体的冷静沉思。  相似文献   
6.
古琴曲《渔樵问答》不但曲调优美,表现了渔樵悠然自得的情态,同时具有深刻的隐逸文化内涵。研究《渔樵问答》的隐逸文化内涵,对于指导现代音乐的创作,促使新的经典音乐的诞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维、柳宗元一向被认为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渔樵耕读是他们这类题材的诗作中常见的形象。从这一角度切入,分析二者笔下渔樵耕读形象的共性与个性,有利于我们在重建当时的文化语境、解读隐藏在这种形象背后的宏观文化模式的同时,细致体味王、柳各自独特的人品风神和作品风格。  相似文献   
8.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临江仙》  相似文献   
9.
<正>若是把生活看成100%,那么我们在拼搏的过程中只要花80%的力气就好了,剩下20%的力气权当回旋的余地和养精蓄锐的本钱。也正是因为需要这回旋的余地我们才能得到更好的恰当的机会。留有余地就是"三思而后行","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长风破空,残阳如血,一声凄厉的马啸划破一望无际的寂寥苍穹,"虞兮虞兮奈若何?"剑锋一转,结束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生命。项羽没有给自己留下余地,于是演绎了霸王别姬的悲剧。留有余地才能创造驰骋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十七课杜甫的《阁夜》一诗,颈联后半句“夷歌数处起渔樵”,课本注解为“有好几个地方,渔人、樵夫们唱起了民歌。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教师教学用书》理解为“显示了地方风情”。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