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2975篇
科学研究   172篇
各国文化   16篇
体育   97篇
综合类   94篇
文化理论   26篇
信息传播   10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98篇
  2014年   420篇
  2013年   221篇
  2012年   236篇
  2011年   295篇
  2010年   306篇
  2009年   204篇
  2008年   244篇
  2007年   168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子华1918年赴法就读于巴黎大学医学院时,业余爱好天文,将现代天文数据同《周易》宇宙论相合,以独特的易学象数思维方法,开展研究,从而预测太阳系存在有待发现的的第十大行星而轰动欧洲。本文着重研究刘子华如何运用《周易》的象数思维方法进行其科学预测,从而首创宇宙太极中心论,综观宇宙星系;阐发两仪配偶律,探索星际关系;营建八卦家族,编排星群结构;借重阴阳平衡律,测算木王星数据以及取象比类的直觉思维之妙用。  相似文献   
2.
3.
中国山水美学发轫考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支山水美学 ,由孔子“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和道家的“澄怀味象”发其端。儒家以山水“比德” ,至汉而美感退化。文艺家对山水美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是从《楚辞》时代至南北朝 ,有宋玉肇始的赋家山水 ;顾恺之、宗炳等的画家山水 ;袁崧、谢灵运等的诗文家山水 ,呈现为三种类型和三个相衔接的阶段 ,人们终于突破了头脑中“比德”等种种障碍 ,而对大自然山水“情用赏为美” ,并有诗文绘画中再度的审美创造。山水美学经历漫长的发育期 ,终于成型 ,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4.
意象说是了解中国古典美学之关键 ,它本身由观物取象经由物象、心象发展而为意象 ,又发展而为意境并影响中国古代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5.
李贺与李商隐的诗歌意境大多虚荒诞幻。传统文学观念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而忽视其艺术功能.以至后人对二李诗歌硝“模糊”意象褒贬不一,或片面认为李商隐步李贺之后尘。比较二李诗歌兴象的美学特征,一日情势,一日情韵。探讨其诗歌艺术的成因,乃在于有普泛的宗教意识的渗透。但由于不同的社会心理对诗人审美体验的影响,故有各自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6.
德国施佩耶工业博物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空模型》2003,(2):45-46
  相似文献   
7.
如何运用ADO技术连接Web数据库,以及使用ADO三个常用对象-Connection,Command,Recordset实现对网站数据库的访问.  相似文献   
8.
王中平 《健身科学》2008,(10):14-15
说到风还要从中医的外因理论说起,外因是指"六淫"外感,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对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外因是我们看到的外在现象对人体产生的定向影响与定向症状感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们通过外因发现内因,心平健康学在此基础上按其取象比类规律,在耐寒和其他教学实践中,找到其对应的事物及心理。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要以“八荣八耻”为价值取象,做好为电大学生荣辱观的培养教育工作,加强电大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以“味”论诗是中国传统诗学中最富民族特色的重要方法。在诗味论的发展过程中,不少诗论家以其卓越的理论创见为定诗学方法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使诗味论不断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钟嵘提出的“滋味”说从创作论、鉴赏论和批语论角度对诗味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