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王一川先生是当代美学界、文艺理论界的知名学者。治学二十余年,他的学术思想坚守由西入中、中国本位的脉络。其演进的轨迹,在时间上表现为从体验论到修辞论再到兴辞诗学的变化,将时空逻辑融合起来的,则是他提出的中国现代学这一学术构思和视野。近年来,他的关注领域进一步扩展到了传播学、艺术学方面,密切关注与当下文化生态、新媒介发展状况等相关的课题与前沿热点,落实到中国现代文化现代性与大众美学问题上。2011年10月,笔者专程采访了王一川先生,围绕中国现代学视野、兴辞诗学、艺术学等话题,请教了他的治学经验与心路历程,以飨读者与后学。  相似文献   
3.
正我点点头。其实我也很想去看一下邮箱。我想起那个奇怪的陌生网友,就是上次骂我小屁孩的那个,他现在的心情好一点没有?我给他扔了一个祝福瓶过去,他是不是又会骂我小屁孩呢?也许,他也会给我一个祝福哦!还有,我爸爸和萧潇的新邮件也该到了。"对了,萧潇现在怎么样了?她返校上课了吗?"韩牧突然想起来问我。  相似文献   
4.
1998年,刘小枫在《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1998年1月)一书中提出“现代学”概念,将之视作关于现代事件的一门知识学。王一川在《中国形象学》(1998年1月)与《现代文学研究需要新眼光——中国现代学刍议》(《文汇报》1998年5月13日)中也提出了“现代学”概念,开始从文学和诗学进路对本土现代性问题的探索。而2009年的新作《中国现代学引论》则全面阐释“中国现代学”问题,颇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5.
谢倩霓 《当代学生》2013,(10):60-62
罗兰说得没错,星星索合唱团的指导老师王一川真的是一个老头子,可是我非常生气罗兰竟然用"干瘪"两个字来形容他。这是一个多么有风度、多么有气质的老爷子呀!他有一头银白的、整齐地梳向脑后的头发,他有一张布满皱纹但非常干净清爽的脸庞,他戴一副一尘不染的金丝边眼镜,他穿洁白的衬衫和有笔挺裤线的藏青色  相似文献   
6.
可以说,在近些年的文论教材建设中,王一川的《文学理论(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下称《修订版》)是值得关注、也是值得重视的一种。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该教材具有了“自己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建立起了“自己的”理论框架。自然,由此也就使得该教材能够独树一帜,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7.
任何事物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在这种统一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同时,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对内容的表达具有积极的意义。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在《美学美育》一书中写道:“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当美的形式适合于美的内容时,就可以充分表达出内容的意蕴和特征,反之,就会影响甚至有损于内容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本套丛书主要为学术界一些知名学者的随笔,其特色在于内容短小,寓意深刻,雅俗共赏,读者读来不至于过于辛苦,既可以当作茶余饭后的"甜品",也可以作为工作空暇的"休闲"。篇幅的短小并不代表作品的肤浅。作为学养深厚的学人,这些作者以通俗的笔调,寓智慧于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之中,或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讨论学者关心的学术问题,或讨论民众关注的日常生活问题,读来别有一番趣味。  相似文献   
9.
正在赛义德看来,东西方关系是西方主宰东方,或者对东方话语重构;而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霸权的话语得到了无限制拓展。理论的旅行同样经历了东西方之间的相遇,正如张法所著的《文艺学·艺术学·美学:体系构架与关键词汇》一书所细缕出种种理论话语绞缠的困境及复杂演进的逻辑。从体制上看,这本书可谓体系宏大、立意深远,惶惶万言文笔游走于文艺学、艺术学和美学之间,由点及面地勾勒出三门关键学科的各自特征于内  相似文献   
10.
正前些日子,我和本校教师发展学校的学员们认真读完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王一川教授主编的《美学与美育》(第二版)一书。书中的不少观点与阐述,我很认同。该书对"美"所下的定义为"美是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无功利和具有感染力的活的形象。"众所周知,美是人类实践的产物,而该书强调了人类的实践是"符号实践",我觉得很有道理。德国卡西尔曾说:"人不再生活在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