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4篇
  免费   2篇
教育   412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55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3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阳明扬弃朱学、自创新说之后,在修身工夫诸环节中一直是将"诚意"置于优先地位的。他提出了"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命题,将"意"的感应机制视为人与现实世界关联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批评"务外遗内"的朱学和"是内遣外"的禅学之同时,坚持以超越内与外、整合心与物的"合内外"作为自己新的哲学立场。  相似文献   
2.
文章叙述明代哲学家、思想家王阳明在滁州为政太仆寺时的传道讲学情况,也述及王阳明的 “心学”在当地的传扬及其后来的历史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是最优秀、最高明的人生导师,善于在具体事上进行最恰切的指导,"在事上磨";积极用世,以正气影响学生;指导为官弟子,要互相"警发砥砺",防止"潜移默夺";指导失官弟子,良知之体"本无富贵之可慕,本无贫贱之可忧,本无得丧之可欣戚、爱憎之可取舍";指导子侄、诸弟要谦恭笃诚,以道为心。王阳明指导学人,因材施教,因人成就,最终均可达到致其良知,以成就人生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小学于2001年在全校启动国学经典诵读实验,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德育工作的宝贵资源,主要依据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探索并构建了"感悟→明理→内化→践行"校本德育模式。多年的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5.
心学中的心既是个体道德的依据也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它是道德良心的依据和个体良知的呈现,具有鲜明的个体化的倾向。同时它也遍及宇宙万物之中,是万物本体。道德不能仅仅只存在于个体的良知之中,还需具有公共性,因此心不能仅局限于个体之内还应具有普遍化的趋势。这两种倾向之间的张力导致心学后学中产生了各种分歧,影响远及日本韩国的。这种张力的存在实际上是王阳明试图解决道德良知的私人化与公共性的矛盾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一生出入佛道,在“三教合一”的顶峰时代,从陆九渊“心”义出发,潜引佛道理论,融合佛道思想,正所谓:“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由此构筑了“此心即理”、“致良知”的心性学说。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的美育思想从总体上看没有脱出儒家伦理本位,仍把美育纳入道德教化大局,但是他反对违反自然天性的道德教化,其蒙学思想体现出轻规范、重体验的特点。王阳明认为审美对于以人伦道德为旨归的蒙学教育具有潜移默化、因势利导、端肃形貌、宣畅心气、感发志意、宽虚自得等功用。  相似文献   
8.
朱熹和王阳明都非常重视蒙养教育,在蒙养教育观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体现在:重视德行教育、重视教学的刚性和规范性、读书贵在精熟、德育与日常生活融合。不同点体现在:朱、王的蒙养教育观分别体现了“道问学”和“致良知”的不同学术旨趣。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比较二者蒙养教育观的异同,认取传统教育价值,一是重视立德树人;二是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三是教育要与儿童的日常生活打成一片,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地进行。  相似文献   
9.
“阳明心学”在明中叶兴起,虽说是时代使然,传统文化的整合,但“阳明心学”大师王阳明个人之功亦不可低估。王阳明顺乎明中叶时代之需,胸怀做“圣贤”的大志,饱尝人世沧桑,凭借卓尔不群的天赋,以挑战传统的精神,博采众长,使中国传统儒学重获生机。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