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8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6082篇
科学研究   253篇
各国文化   57篇
体育   212篇
综合类   206篇
文化理论   31篇
信息传播   55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77篇
  2015年   345篇
  2014年   679篇
  2013年   431篇
  2012年   459篇
  2011年   541篇
  2010年   519篇
  2009年   465篇
  2008年   569篇
  2007年   461篇
  2006年   365篇
  2005年   266篇
  2004年   294篇
  2003年   334篇
  2002年   300篇
  2001年   239篇
  2000年   164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0年秋季,即将起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我们准备好了吗?语文新课程实施、新教材使用,并不是割断历史另起炉灶,而是在前一轮十多年课改的基础上,丰富、深化和升华。我们不吃透新课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则必然停留在过去;我们不好好检讨刚刚走过的课改探索历程中的得与失,就可能会让好的教学经验得不到发扬光大,错误的教学行为一再反复,造成教学资源极大浪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相似文献   
2.
泥金线画是一门闽南人的老手艺,见证着闽台同祖同宗的渊源关系。如今,泥金线画的传承陷入了困境。教师结合泥金线画(祖宗画像)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教学实践来讲述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传承这一技艺,并以此丰富学校的美育实践。  相似文献   
3.
宋献普 《学语文》2021,(1):91-92
《山居秋暝》第三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之“下渔舟”存有争议。有人认为是渔船顺流而下,有人认为是渔船归来,有人认为指渔舟下水捕鱼。笔者从训诂学、诗歌意境、画面布局等角度分析,以为“下”释作“下水捕鱼”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4.
在北京市中心天安门西边的中山公园内有一座社稷坛,坛顶为一正方形坛面,中心和四方将坛面分成5个部分,各铺盖着一种象征着中国各方土地颜色的土,这就是著名的五色土:中间部分为黄色,象征着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为主的黄土地;北方为  相似文献   
5.
洪广立 《收藏》2001,(6):26-27
藏友田君收藏了一尊漆金铜佛像,佛像仪态端肃,通体泥金,上画五色油漆花纹艳丽酣畅,灿若锦绣,极为珍稀罕见。  相似文献   
6.
《笑》是冰心的一篇优美散文,全文描绘了安琪儿、小孩子、老妇人微笑的三幅画面,笑中充满爱。笑与爱和谐统一,构成了全文无以言表的美的意境。冰心美文,笑在文中,爱在心中,美在不言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各种艺术形式所表现出的境界与情调,尽可能完整正确地诠释音乐作品之内涵,使之在提高听众精神生活水准及陶冶情操方面起到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董是北宋的著名画论家 ,其画论不满于画家刻意追求“形似” ,但是并非反对作画以“似”为标准 ,而认为画的价值在于得物理、物性 ,这才是真正的“似”。而物理、物性 ,都是指事物得之于‘造化“的内在律动、生命感、变化感及此事物的独特的形态。董主张以“天机”作画 ,“天机”意味着艺术创作的最佳契机是只可有一、不能有二的 ,是审美创造主体和客体的不可再遇的契机。画家要获得“天机”要时时造访自然 ,在邂逅相遇的方式中体验“物我两忘”的境界。董还提出“以牛观牛”之说 ,其实是主张“以手观物”的审美观照角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王国维的意境理论入手,旨在探讨中国戏曲的意境所具有的美学特色:以情景交融为主要特征、以虚实相生为美学原则、以意蕴无穷为内在本质;最后指出新时期应该加强戏曲自身的发展,以及建立民族戏剧批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0.
意象说是了解中国古典美学之关键 ,它本身由观物取象经由物象、心象发展而为意象 ,又发展而为意境并影响中国古代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