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篇
教育   90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5,(5):104-110
古典中国画论在9-11世纪发生了一种奇特的变易:禅宗的观念一定程度上成为作者观念的来源,却表征为与之相异的话语模式,具体表现为道教、经典儒学、北宋理学三种不同的言说途径。通过这些路径,禅宗得到了两方面展开:一是其哲学维度被进一步确证,二是其本身以渗透时代显学的方式深刻影响着古典中国美学的问题意识和基本格调。  相似文献   
2.
中西诗画论之文化基因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比较了中西诗画论的异同,认为中国诗画论的主导倾向是诗画同源论,西方诗画论的主导倾向是诗画异质论;本从中西哲学观念和思维方法、中西各自的诗画传统、中西诗画论产生的化背景等三个方面,说明了其成因;总结了中西诗画论各自的意义与局限。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绘画理论和文学理论一直存在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现象,从艺术构思看,画论及绘画实践丰富,拓展了文学构思理论;从虚实,形神等艺术创作辩证法的角度看,文论和画论表现出相通互补,融为一体的特点,文论画论的互渗融合,对于两种艺术门类的理论建构和创作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五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家在继承隋唐山水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探索新的绘画技法,建构了独到的绘画理论,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把山水画创作推向了新的艺术高峰,尤其对两宋山水画创作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荆浩《笔记法》及其绘画创作为北方山水画代表,试图从理论认识、技法演化和创作实践诸方面探析五代山水画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5.
《童趣》     
李学明 《收藏》2015,(3):15
一幅画映入眼帘,我们首先看它的气息如何、味道如何,看到喜欢的画,内行常说"这画画得很有味儿",相反的评价就是"画得没大意思""像白开水"。中国画的"味"要由创作者的创意和欣赏者的心领神会来共同完成。在学明的作品中,对气韵把握得很好,有味道,这不容易。赵孟(?)有一段著名的画论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学明的画从总体来讲,古意盎然,欣赏起来给人愉快、轻松的感受,很有趣味,在调侃与幽默当中还蕴含着比较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说,他的画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刘龙庭  相似文献   
6.
"山水以形媚道"作为抽象目的而指导中国园林建设,其现实目的便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格调无拘无束、自然天成正在于求"逸"。从而可知古画论对于认识和研究《园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六法与山水画论如同《园冶》造园之"腹稿"时刻影响和导引着中国园林建造的思维模式。我们从中国古画论的角度对《园冶》这部造园奇书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和传统思想内涵上的溯源,也为解读《园冶》提供的一种思路和方法,资以借鉴。  相似文献   
7.
浅析谢赫"六法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赫“六法论”中“六法”的基础和核心是以辩证象形思维为特征的天人合一认识论。作为一个艺术体系,它独立于科学之外,表现出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价值和品格。  相似文献   
8.
鲍丹 《收藏》2012,(13):26-29
清代乾嘉时期,画学随文艺而兴盛,从事绘画的不少文人并擅诗书画印,但真正能够在绘画史上留下姓名的人却不多。浙江桐乡就有一位凭着他渊博的学识和全面的绘画技法而在中国清代绘画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的画家,他就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画家——方薰。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古代画论史料为依据,从尊重个性、张扬个性、发展个性三个方面来论述古人重视个性塑造,目的在于借古开今,当今专业美术教育重视个性的塑造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