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87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17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姓名与汉语     
中国人自古对姓名重视有加,远古时代的姓名神秘感在民俗中一直存在,宗法制度的传统观念更强化了姓名的神圣性.所以<百家姓>能够成为古代儿童的启蒙教科书也决非偶然.  相似文献   
2.
王蕴银 《江西教育》2007,(11):34-34
一从课题研究人手,培养教师文化底蕴。在课题实践研究的同时,我们要求老师读《三字经》《百家姓》,诵唐诗宋词,学成语谚语等。在组织教育活动中,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提高,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融汇在教育行为中。  相似文献   
3.
首先通过界定,筛选出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识字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将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的发展历史分为雏形期;定型期;承袭期三个阶段。进而对每个阶段的识字教学思想、发展概况进行梳理,对其历史沿革过程中的规律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刘璐 《山东教育》2011,(27):35-36
活动分析对于即将步入小学的孩子来说,对自己的名字是熟悉的,通过朝夕相处也能叫出班里其他孩子的名字。进一步认识了解自己及他人的名字,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也是踏入小学的第一步,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记录,从粗略到细微,发现了每个人名字的不同,这  相似文献   
5.
王有英 《教育史研究》2003,(3):20-22,26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社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识字教材。它之所以能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经久不哀,除其识字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其社会教化功能。本文旨在通过对“三、百、千”的重新解读,分析其与社会教化的密切关系,从而帮助人们观古鉴今,更好地反思当代教育。  相似文献   
6.
袁庭栋  白丁 《出版参考》2007,(11):24-24
我国民间最流行的一种关于姓氏的普及读物是《百家姓》。 《百家姓》作者不可考,一般人多谓此书为北宋初年钱塘(今杭州)人所编.当时吴越王钱傲虽已归顺北宋(北宋建立之后。吴越王还残存了19年),但仍保留王号,故而《百家姓》首句为“赵、钱、孙、李”,将“赵”列为第一姓,“钱”为第二姓。但此说不尽可信。  相似文献   
7.
龚姓溯源     
田冰 《寻根》2007,(5):107-110
龚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百家姓排行榜上,位列第99位,总人口约有220多万。龚姓源头龚姓源头较多,按符合中国汉字渊源的传统说法,龚姓源于共,后共姓人为避难而改为龚,可以说共姓源头就是龚姓源头。据《元和姓纂》、《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等史料所载,共姓源头有六:  相似文献   
8.
《千家诗》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千”,是明清两朝流传极广、影响深远的启蒙读物,一度是书商获利的资本。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写到:“所有方圆二三百里,学堂里用的‘三百千千’,都是在小号里贩去的,一年要销上万本呢。”民国间作为私塾教材使用,备受青睐。1980年后,它再度引人注目。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迄今,我国大陆出版影印、白文、注释、绘图等形式多样的《千家诗》有240多种,甚至出现英译本,  相似文献   
9.
从上学的时候起,我便喜欢读书,开始迷恋书中那泛着淡淡清香的油墨味。刚上一年级,我的书柜里便排满了各种各样的小人书。每天写完作业,我就趴在书桌上读书。我经常是埋头读完一本书后,又缠着妈妈去书店买新书。什么故事书哇、科技书哇……我都能在一两天里一口气读完,并且书中的具体内容和情节,到现在我还能记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姓氏源远流长,组合了几千年中华文化精华,由它定格的各家姓氏,除有代号或符号标志,还蕴涵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念和意向,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传统蒙学有姓氏学,其中颇为著名的一种,就是《百家姓》.毛泽东对百家姓有特别的兴趣,在做干部、群众工作,初次见面沟通情感时,往往以对方的姓和名字为题、解释、运用和发挥.因此,我们常可以从他所作的释姓析名,浮想联翩的谈古说今,从一个侧面窥见其独特文化性格和文化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