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63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29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竹 《学子》2004,(11):44-44
张大千年轻时,曾毛遂自荐,向清末民初的两位诗词、书法兼工的名士李瑞清、曾熙提出要拜师学习书法,两位老师惊奇地收下这位20岁就蓄起了胡子的年轻人。李瑞清喜爱石涛的画,也收藏了不少石涛的真迹。  相似文献   
2.
石涛的画论思想实是中国绘画美学的一总结形态,但其在总结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了绘画乃是出自于“心”的创造,是艺术家主体精神无限拓展的产物,因为只有灵智的竞争才是美丽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石涛与大涤山有着深厚的因缘,正如明代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所说:“山性是我性,山情是我情”.大涤山对石涛绘画思想、绘画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石涛对大涤山的眷顾,深深体现了他的生命精神,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审美世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石涛在南京     
石涛是我国清代初期的著名大画家,也是中国最优秀的画家。石涛原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号苦瓜和尚、枝下人、大涤子等,法名原济,明代靖江王朱赞仪第十世孙。他青少年时期客居武昌,流寓苏、皖;中年时期客居南京长达八年之久,后去北京,晚年定居扬州。石涛擅长山水、花鸟,兼工诗、书、印,著  相似文献   
5.
石涛《画语录》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重要著作,"一画"论是其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与理论基础,其内涵外延具有数理、事理、道理的含义,更具有本质、本元、本源等哲学本体论意义。"一画"论既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老子"道生一"、庄子"自然""无为"思想基础,又立足于"画从心"、"乃自我立"的独创性精神,以"一画"构建了本体论、源流论、体验论、创作论、方法论、笔墨论、蒙养论等画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清代画家张赐宁(1743-1817年),字坤一,号桂岩、十三峰老人、富春山樵、北海外史,沧州(今河北沧县)人。初游幕于江南,后官通州管河州判,晚年侨寓维扬(今江苏扬州)。山水、人物、花鸟、墨竹,无所不工。笔墨爽健,苍秀浑厚,超然拔俗,不拘旧法,气魄沉雄,与罗聘齐名,雅近石涛。他的画对后世画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周安庆 《收藏界》2014,(10):73-79
冠冕一代的清初大画家石涛,在中国传统艺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作为大明宗室靖江王朱赞仪之十世孙,尽管毕生经历坎坷,但凭藉坚持不懈的努力修炼,艺术成就卓著,与八大山人、石豁、弘仁并誉为画坛“清初四僧”。笔者现以石涛晚年创作的《金陵怀古图》册为例,对其这类山水画艺术做一探讨。石涛(1641-约1718年),为明末全州(今广西桂林)人,俗姓朱,名若极,出家后法名元济、原济,字石涛,号枝下叟、大滁子、清湘遗人、苦瓜和尚、耕心堂、耕心草堂、大滁草堂等。  相似文献   
8.
在众多清代绘画美学理论著作中,石涛的《画语录》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系统、完整的画学理论.从石涛的《画语录》入手,对其美学思想进行探究,深入分析石涛美学理论的核心观点——“一画论”,对于研究石涛的绘画美学思想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9.
张凯 《收藏》2009,(3):36-38
八大山人和石涛代表了中国绘画艺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他们在曲折坎坷的艺术人生中,凭借高超的绘画技巧、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无畏的创造精神,锻造出了明清朝代更迭之际中国花乌画和山水画的经典风貌,影响中国绘画艺术发展数百年。八大山人和石涛的作品在市场上占据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但目前现状却是其赝品充斥,鱼目混珠,从历史研究与当前收藏看,二人作品不仅存在着有待研究的空间,而且在收藏市场上具备无限的升值潜力。  相似文献   
10.
龚家勇 《大众科技》2011,(3):141-143
宗教旅游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期,客源市场不断扩大,宗教旅游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湘山寺是传统的佛教寺庙,在桂林市建设国家综合旅游改革试验区的大环境中形成自己的发展规划。文章通过对宗教旅游研究的简单概述,结合湘山寺的佛教文化和全州的地方文化的特点,阐述了融合地方文化的湘山寺旅游产品体系,以期达到地方文化和宗教旅游能和谐圆融,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