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教育   54篇
科学研究   4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一化学必修1第93页中有"由于溶解了二氧化碳,正常雨水的pH为5.6,酸雨的pH小于5.6"的描述。对此,学生提出了2个这样的问题:一是正常雨水由于溶解了二氧化碳形成碳酸,pH为5.6。而石蕊的变色范围是:pH为5-8,即pH<5时,石蕊试液  相似文献   
2.
雷先志 《考试周刊》2015,(7):136-137
<正>观察,是人们有效地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极重要的心理素质。被称为智力窗口的观察力,是人们顺利掌握知识、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和科学研究工作水平的问题,其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学习化学是以观察物质及其变化为特征的,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学好化学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下面是我在化  相似文献   
3.
在初中化学里,酸、碱、盐知识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更是命题的热点.题量在各类试题中所占比重较大,是中考必考内容之一.现将2014年中考化学中有关酸碱盐知识的热点题型归类解析于下,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题型一考查化学用语例1(2014年江西省)氧化钙的俗名是()(A)石灰石(B)纯碱(C)生石灰(D)烧碱解析:由物质的俗称的知识可知氧化钙的俗名是生石灰,选(C).例2(2014年广东省)下列物质的名称和俗名对应正确  相似文献   
4.
俞增荣 《知识窗》2010,(7X):66-67
<正>"思维始终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调动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在进行  相似文献   
5.
正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当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与预期效果不相符的情况.这里我归纳了一些在高中化学实验中遇到的异常实验现象,它会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但问题的关键是当实验出现异常现象或实验失败时,我们教师不应掩饰失败转而强调书本知识,教条地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应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充分利用这些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把它视为一种宝贵的生成性资源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现象进行思考,认真探究其原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化学探究式学习是指选择适当的学科材料,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遵循课程标准,将现行教材的基本探究内容加以整合,参照学生生活实际,给学生搭建质疑、自由表达、探究讨论问题的平台的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其核心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我认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巧于搭建使学生能够充分并自由表达的平台。建立民主、平  相似文献   
7.
CO和CO2是初中化学两种重要化合物,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现就如何学好CO和CO2有关知识作一小结和归纳,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一、学比较,增加知识覆盖面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新旧知识联系,归纳  相似文献   
8.
⑩酸和碱     
秦仁喜 《中学理科》2007,(1):39-42,93
1.遇到酸或碱的溶液本身可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简称指示剂。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呈_________色,遇碱溶液呈__________色。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呈________色。  相似文献   
9.
中考试题中常常涉及到盐溶液的酸碱性问题,由于学生没有真正把握盐溶液的酸碱性规律,所以碰到这类问题时常会感到不知如何判断.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从紫色的石蕊试液、酚酞试液、pH试纸等中自主选择试剂,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设计实验探究下列盐溶液的酸碱性.  相似文献   
10.
运用对比实验法将某个要研究的事物与一个已经知道其结果的事物作对比,以便确定某种因素的影响,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常用方法。做对比实验时常将要研究的对象分成两个相似的组,其中一个为对照组,另一个为实验组,然后在对照中判定实验组具有某种性质或受某种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