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31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日读到赵红老师的《我读(诗经·氓)》(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10期)的文章,文中有一句话:“氓上门来求婚,婚姻是人生大事,更何况还是在那个讲究封建礼法的社会里。”对作者的这个观点,我总觉得不妥,特提出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率先提出了礼法思想,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本模式。从秩序建构的角度来看,荀子的礼法思想包括三个方面,即“中央集权”的政体模式、“德主刑辅”的法制模式、“混合型”的礼法运行模式,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秩序建构理论体系。荀子的礼法秩序建构思想对于当前我国秩序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太丘与友期》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中的一则文言短文,内容是说陈太丘与一朋友相约同行,超过时间了陈太丘才到,此时朋友已“舍去”.陈太丘找到朋友的儿子元方质问,元方指责他“无信”“无礼”,最后,当陈太丘认识到错误时,元方“入门不顾”.  相似文献   
4.
我辈钟情     
董哲楠 《当代学生》2011,(24):39-42
留言编者所有的,所有珍重都来吧——在这里倾诉与细语。寒气渐深,却总有爱与钟情让你体味无限春温。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世说新语.伤逝第十七》,代题记  相似文献   
5.
清末"礼法之争"在实质上导致了中国法律的转型,开启了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所倡导的"参考古今,博稽中外"的变化思想,得到有力的实现。通过对"礼法之争"前后两则判例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清末司法官员在实践层面扬弃法律传统、促进法制现代化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6.
荀子集先秦诸子之大成,形成了极具封建特色的"以礼为本、隆礼重法"的礼法思想,对后世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荀子礼法思想的哲学基石即是人性思想,荀子确信人是决定社会治乱的根本因素,因为"人之性恶",所以主张"礼治",并强调以"隆礼重法"的路径"化性起伪"。  相似文献   
7.
冯天瑜 《新闻前哨》2008,(11):45-46
楚天都市报的这组报道很有意义。要让武汉完全达到文明城市的标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决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战国时荀子认为要讲礼、同时还得重法,目前我们在这两方面都还不够到位。  相似文献   
8.
刘崧 《档案管理》2015,(2):12-14
清水江文书是黔东南清水江流域特定经济基础和地域文化的历史产物,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质.深入考察其约束力之来源和作用方式,可知它不同于纯粹法律意义的契约,而是介于礼法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它在法的外形中包含着传统礼文化的精神.准确而深入地定性清水江文书,对开展相关研究具有根本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婚姻制度是家庭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也一直是法律重点调节的对象,而唐朝以《唐律》为基础的婚姻法律制度获得了更为突出的发展,呈现出注重实质而不注重表面程序的倾向,逐渐抛弃了古板的礼法。  相似文献   
10.
阮籍早期信奉儒家,有济世之志。魏晋时期政治黑暗让他理想碰壁,儒家教义本身劳而少功的特性使其在当时日益没落,难以负荷阮籍的理想。阮籍转而接受老庄思想,却意识到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他在行为上表现出对传统儒家礼法行为的悖离,但在生命中追求美好的人与事物,以求获得精神上的寄托与满足。他的言行不拘礼教直指“本心”,其理念的内核是以儒家礼法精神为基础,杂糅了春秋以来狂狷者的不顾世俗眼光的观点和道家不以他人毁誉为意的逍遥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