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教育   47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我国古代,见诸文字的自我批评的典型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秦穆公。由于称霸心切,秦穆公派孟明视、西乞木和白乙丙三位将领率大军偷偷越过晋国攻打郑国。蹇叔、百里奚苦谏而不能止。结果,不但郑国没能打下来,回师途中还在一个叫崤山的地方中了晋国的埋伏,  相似文献   
2.
美点赏析秦国和晋国世代交好,从小就有"喜结秦晋之好"之说。今天,再读《左传》中的《阴饴甥对秦伯》,对两者又有了新的见解,此外,文章巧妙的言语、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令人倍感回味。  相似文献   
3.
劳申 《编辑学刊》2015,(3):49-53
问:"国事"与"国是"的区别在哪里?答:每到全国"两会"召开,总会谈起"国事"与"国是"。有人甚至认为"国是"是"国事"的误写。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词。它们有三点区别:第一,词义的指向不同。凡是国家层面的事务,无论大事小事,皆可称"国事";"国是"则专指涉及根本利益的方针大计。这就是说,"国事"遵循"国  相似文献   
4.
《同学少年》2015,(3):55
<正>"东道主"这个词来自春秋时期的一个典故。公元前630年,晋文公和秦穆公的联军包围了郑国国都。郑文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向老臣烛之武求救。烛之武想了很久,决定深入险地,凭自己的口才设法为郑国解围。当夜,烛之武趁着天黑叫人用绳子把自己从城头上吊下去,私下会见了秦穆公。晋国和秦国是当时的两个大国,但它们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明争暗斗。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了它们的矛盾,他对秦穆公说:"秦晋联  相似文献   
5.
6.
正作为中学语文的重要课外读物之一,《左传》的谋略智慧很值得给同学们点拨一二。以下,我们就结合具体事例来分析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军事外交智慧:一、釜底抽薪,烛之武妙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危难之中,烛之武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外交任务。首先,他利用不争的事实、雄辩的逻辑打动秦穆公:从地理位置上,秦人是"越国以鄙远",只能是"亡郑以陪邻"。郑亡后,晋国更加强大,秦国却毫无利益可言。从历史事实上,"君尝为  相似文献   
7.
<正>纪晓岚曾经拟写过一副戏台长联,脍炙人口,传诵甚广。其联曰:二帝生,三王净,五伯七雄丑末耳。汉祖唐宗,也算一时名角。其余拜将封侯,不过掮旗打鼓跑龙套;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曲也。李白杜甫,能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总是沿街乞讨耍猴儿。可以说,在中国汗牛充栋的楹联宝库中,此联上下千古,声大而宏,目光如炬,异趣天成。非纪晓岚者,断乎创  相似文献   
8.
烛之武之所以能说退秦军.就因为选好了论辩的角度。 鲁僖公三十年,秦晋围郑,并分别占领了郑国的汜南和函陵。郑是小国,多年来在东齐、西晋、南楚的夹缝中求生;这一次更面临灭顶之灾。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郑国老臣烛之武用绳子缚住身体,从城墙上缒下去,夜见秦穆公。  相似文献   
9.
“贰于楚”(见人教社2003年6月版高中《语》第一册中的《烛之武退秦师》)是晋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的两个理由之一。  相似文献   
10.
《史记》乃司马迁的"发愤之作",其中寄托了作者"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的情怀,在记述历史的同时包含了作者的深刻思考,《史记·秦本纪》中记录了秦国的历史,司马迁在记述秦国的兴衰发展中,极力赞扬了秦穆公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任人唯贤,并且知错能改等可贵的品质,体现了司马迁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