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6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偶然的一瞬,在众多优秀的作品中,简媜的散文集《水问》以其特有的空灵之姿,进入我的视野。《水问》也许并非是最完美的,但却以清雅的名、清雅的文、清雅的人吸引住了一颗颗或成熟或简单的心,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如若潮水般拍打着一颗颗明朗的心。  相似文献   
2.
情节与空灵     
喜欢听故事是人类及其孩提的天性,长期以来,中外儿童文苑始终向往故事情节的传统魅力,始终把情节的趣味性视为一条不可更易的美学原则。但是,改革开放促使西方现代文艺观念登陆中国之后,少年儿童的阅读兴味和作家对于生活的审美标尺相应发生了巨变,造成昔日传统文艺观向新文艺观的嬗变,造成儿童小说从注重情节向淡化情节的转移,造成文学空灵美现象的频频发生。昔日那种形式单一、表现手法陈旧和艺术风格呆板的弊病,终于透过作家们的创新突破而得到救治。  相似文献   
3.
两只蝴蝶     
朱国来 《良师》2011,(11):24-25
那是在一节语文课上,我们正学习季羡林老人的散文《夹竹桃》。文章笔触细腻,营造出了夹竹桃娇嫩坚韧、花影迷离的空灵意境。  相似文献   
4.
川端文学的悲美风格,是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是川端康成数十年艺术心血的凝结,构筑了日本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雪国》在意象、境界、意识、情感等方面都体现出了这种悲美风格。  相似文献   
5.
中国禅宗"顿悟"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对后世的哲学、文学影响深远,其思维方式和意义结构的方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以<碧岩录>公案为研究对象,分析认为中国禅宗"顿悟"的思维方式并非神秘而不可认知.首先,顿悟要求不拘泥于佛学经典,这是其实现的必要条件;顿悟的结果必然有创新性的建构,这是其实现的充分条件.其次,从其整体的思维形式看,呈现出非线性、并行的特点.再者,从顿悟的方式来看,则是积极采用了符号建构策略,有意解构符号结构的相互关系,促成符征到符旨的指涉呈现多义性和跨越性,从而统一其实现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总而言之,禅宗顿悟实则为符号的般若,在大千世界和万千生活中体现出灵活多变的形态,空灵澄明的文风.  相似文献   
6.
《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周代秦国的民歌。它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这首诗空灵悠远、执著缠绵而又略带伤感.渲染出一种渺远迷茫的境界气氛,给人一种“花非花.雾非雾”、“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朦胧美。朦胧美作为一种特殊表现形态的美.它往往将其内容通过某种朦胧、模糊的形式,含蓄蕴籍地表现出“象外之象”,使欣赏者通过创造性的想像、联想,  相似文献   
7.
王维的山水诗诗境明秀,兴象玲珑,营造出一种融空明之境与宁静之美为一体的空灵境界,对压抑而又无奈的生命作了美学与哲学的阐释,较为成功地彰显了个体生命的价值诉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空明境界中的生命萌动;静谧意象中的生命永恒;冲淡情趣中的生命勃发.  相似文献   
8.
异域空灵     
天空灰暗得没有任何色彩,惟一弥漫着淡色调的只有厚重起伏的云层。空气中似乎还有雾气没有消散.冰冷无味.  相似文献   
9.
王维在长期艰苦的禅观修习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对空寂之美的追求和赞颂为突出表现的禅宗审美观,从而也形成了自己空灵清丽的诗风。禅学理念对王维诗风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山水诗的创作手法上:形与意的完美结合,意象创构中的“兴会神到”的运用,诗歌动静描写的处理和诗歌意象的简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的艺术崇尚空灵之美,中国古代诗学亦复如此。袁枚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在中国古代诗论家看来,诗人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以实就实,而是在于空诸一切,心挂无碍,以实就虚,容纳万境。在一片光明莹洁的空旷景象中,时时吐露着充实内在、自由无限的生命光辉,这就是空灵美。空灵美,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所追求的极境,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