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1809篇
科学研究   192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73篇
综合类   106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47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201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关于其流行原因及形成机制的探讨成为重要议题。相对于汉字符号,作为"年度十大流行语"的"skr"一词具有其独特的类型和流行机制,分析以skr为代表的外来流行语流行的原因,以便能对这一类流行语有更深入的认识。本文首先梳理了"skr"的演变与其常用意义,在此基础上,以符号的理据性为分析框架,系统考察了"skr"得以广泛传播的内在机制。文章发现,"skr"一词之所以能够流行,在于其在语音、形态与语义几个方面具有较强内在理据性:语音方面表现为同音节谐音、数字谐音和方言谐音;形态方面表现为其符号理据和缩写理据;语义方面表现为该词存在着隐喻性的跨域投射。这些内在理据使得"skr"一词形式上更加形象、含义更加丰富、特征更加新异鲜明,易于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2.
以伦理学的视角,对竞技运动的伦理基础及其技术化转向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竞技运动伦理的本质,论证了其伦理转向的三种原因:技术效益与效率原则的合目的性的展现、量化记录超越与优胜原则的合目的性确立和负向价值的合目的性等同。  相似文献   
3.
中俄畅销期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一场绿色变革的浪潮正席卷全球.在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的同时,营造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绿洲,是发展中国家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以人为中心提高公民素质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以经验性为特征的翻译的传统研究方法无法促成翻译理论话语的体系性发展。翻译研究界一贯的理论思维简化与学术品味欠缺正好反证了积极研究当代西方翻译研究成果,借以拓宽研究视阈,更新理论内涵的必要性与紧迫感。  相似文献   
5.
赛博空间正在重塑虚拟与真实的关系,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模糊,重构了人们理解与应对实在世界的方式。赛博空间的兴起是资本主义经济驱动的结果,这一场域消弭了时空限制,加快了资本流通速度,从而助长了资本对社会行动主体的控制。与之相伴而生的是,赛博空间正在塑造新的阶层,虚拟身份的建构与现实壁垒的打破使得社会斗争以新的形式展开。资本奴役与文化占领都在以商品化的方式展开,马克思主义对于商品逻辑的剖析能够应对赛博空间的新动态。  相似文献   
6.
伴随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大众主体意识的增强,诸多含义丰富的网络热词以其创造性的表达方式被广泛传播与使用。本研究将运用戈夫曼的框架分析理论对2018—2020年度的网络热词展开分析,探究网络热词的传播特点与社会功能。研究发现,网络热词的内容性质涉及领域广泛,情感倾向明显,在民意表达、舆论监督以及话语体系延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8.
栗心怡 《东南传播》2022,(11):90-93
“波西米亚人”这一概念最初指代古捷克波西米亚地区内的吉普赛人,后来法国人用其来称呼住在巴黎贫民区内的非传统艺术家们。“波西米亚人”在生活与艺术实践过程中形塑了物理与文化双重意义上的“波西米亚空间”,并随着缪尔热、普契尼、拉森等艺术家在作品中对波西米亚群体的书写,与小说、剧场、电影等媒介属性的叠加,将其高度符号化为了一种不受传统或主流制约,追求高度自由与纯粹艺术的生活态度。当“去人类中心化”的理论思潮介入空间研究,为“波西米亚空间”在物理与文化意义上又增加了新的本体视角,强调在电影本文中出现的“波西米亚空间”不只是呆滞的叙事背景,而是具有主体性的“自在之物”。  相似文献   
9.
黄洁 《新闻界》2006,(6):99-100
一“、媒介空间”的机制与功能“媒介空间”概念由约翰·哈特雷(John Hartley)提出。澳大利亚电视学者麦克·金认为,“媒介空间”的理论思想直接来源于前苏联符号学家尤里·劳德曼的“符号空间”。①事实上,“符号空间”这一概念,尤里·劳德曼1990年才开始使用,并非尤里·劳德曼首创,而是根源于恩斯特·卡西尔的文化符号学思想。显然,作为后起的符号学家,尤里·劳德曼的“符号空间”学说建立在恩斯特·卡西尔的“符号说”基础之上。麦克·金指出:“尤里·劳德曼的‘符号空间’原来是指符号内容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保持并滋养着意义系统…  相似文献   
10.
黄昌林 《新闻界》2006,(2):119-120
热拉尔·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曾援引著名电影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安·麦茨的一段话来印证叙事时间性的重要意义,他说:“叙事是一组有两个时间的序列……被讲述的事情的时间和叙事的时间(‘所指时间’和‘能指时间’)。这种双重性不仅使一切时间畸变成为可能,挑出叙事中的这些畸变是不足为奇的(主人公三年的生活用小说中的两句话或电影‘反复’蒙太奇的几个镜头来概括等);更为根本的是,它要求我们确认叙事的功能之一是把一种时间兑现为另一种时间。”①也就是按另一个时间方案来制作一个时间方案。在新闻叙事中,这种时间畸变是新闻表现的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