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44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85篇
教育   4750篇
科学研究   730篇
各国文化   18篇
体育   157篇
综合类   267篇
文化理论   43篇
信息传播   709篇
  2024年   86篇
  2023年   257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220篇
  2020年   191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188篇
  2015年   299篇
  2014年   575篇
  2013年   420篇
  2012年   438篇
  2011年   512篇
  2010年   424篇
  2009年   389篇
  2008年   481篇
  2007年   341篇
  2006年   239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选取了辗转相除法、合同变换、最小多项式、分裂域的唯一存在性等典型示例,介绍了构造性方法在代数中的应用,并将构造性方法归为数学模型方法。  相似文献   
2.
自19世纪中期由著名的中国边疆史地学家何秋清考证发人曾定居吉林省辉发河流域以来,近人陈汉章等相继研究并著文认同,郭沫若等则以发人即貊人或秽人而否定了发人的存在。其研究成果散见于《王会篇笺释》、《周书后案》、《管子集校》等书中。国外也有同样的分歧意见。拙文将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略抒己见,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关注生成,这是新课标理念催生下的一道亮丽的课堂新景观。然而,面对生成,我们老师的认识程度和处理方式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对生成分热衷与宠幸,不加辨析,拿来即用,随意改变原来的教学思路;有的则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沿着原来的思路教学。这种热处理或冷处理,非但不能收获期待的精彩纷呈,反而导致本文失落或主体失衡,  相似文献   
4.
金圣叹继承发展了传统诗论中的“缘情说”,以“诚然”“同然”叠合统一的“共感”作为中介和指归。在更纯粹的美感和心理学层面上,对诗歌创作和接收的过程、规律以及一些重要现象如“灵感”、“移情”等,进行了微观的分析研究,并相应地在批评实践中建立了读者、作品、诗人三者跳脱时空距离的动态逆演链条,从而扬弃了偏重于把诗歌当作孤立、封闭的意象世界而进行整体感知和静态审美的传统方式,而且为“诗缘情”提供了更有科学意义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市场创新学视角透视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时期以来,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体育消费是消费热点,是对?是否?众说纷纭。本立足市场创新学视角,旨从市场创新度、市场创新域、市场创新向等层面上,来分析探讨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市场创新,为体育用品生产企业提供有益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量与评价法和数理统计法对11分赛制下我国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的体能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正手扣球击远、10 m折返跑、侧滑触杆、30 s快挺、30 s双摇跳和立定跳远六项体能指标,并构建了我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体能特征模型.  相似文献   
7.
8.
苏美尔人是于公元前5千纪下半叶迁徙到西亚两河流域南部地区居住的一支古老民族。苏美尔人于公元前3000年代率先进入了文明时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古文明,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卓越的美国苏美尔学家克腊默尔在其著作《历史开始于苏美尔》一书中列举了苏美尔人所创造的39项人类第一。在苏美尔人所创造的辉煌文化成果中,对世界文化发展影响最深远的无疑是其在文字、学校教育以及法律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种文化的载体就是苏美尔人泥板。  相似文献   
9.
10.
在我国教学论研究中,存在着对科学——实证教学认识方式的推崇与贬斥两种对峙的态度。本文立足于教学基本问题,以斯宾塞、梅伊曼、拉伊、斯金纳为线索梳理这一认识方式的发展脉络,从研究的问题域、体现的价值尺度、遵循的致思趋向展示了这一认识方式的主要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