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01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48篇
综合类   3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以访谈法、问卷法走访调查了沈阳市的秧歌发起人,及新华广场、东陵区、铁西区、大东区等化局领导人和秧歌队队长,就大秧歌的兴起原因、组织过程、人员构成、活动方式、健身功效、经费来源、社会反响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弘扬这种娱乐兼健身为一体的民族化民众活动,并对秧歌运动出现的负面,及早地从科学管理的角度寻求合理方法加以解决,从而使这一传统的民族大众活动得以健康顺利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试论秧歌锻炼对中老年妇女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修妮  李兵 《体育科学》2002,22(1):25-26
跳秧歌在我国中老年妇女中广泛开展。跳秧歌的运动量中等(长时间,小强度),动作以下肢弹性屈伸为主带动腰身扭转,结合上肢的摇摆与甩动,配以节奏感极强的三强一弱的音乐,使项目本身具有韵律感与美感。研究表明:(1)中老年妇女坚持1a以上(4~6次/周,50~90min/次)的秧歌锻炼可健康持续地减去体重6~10kg,缩小腰围2~10cm。(2)集体形式的秧歌锻炼对妇女身心健康水平有良好影响。  相似文献   
3.
大众健身秧歌与全民健身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健身秧歌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全民健身的一项内容,大力推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五、花鼓戏的发展和进路旧戏每有角色出场必先由他说明自己姓甚名谁,家住那里,这交代在旧戏里叫"报家门"。花鼓戏的角色有的并无姓名藉贯,如《五更劝夫》的生旦,《送表妹》的表兄表妹,这类角色出场自没有家门可报。有的角色没有藉贯,如《讨学钱》的张糊涂,《复情》的李四,《王三卖肉》的张屠夫,他们出场便只报姓名。为什么花鼓戏对"家门"不交代清楚?因为它所扮唱的是乡村实事或实事性的传言,反正看众会知道或假定戏里角色本是本地的赵钱孙李,或并姓名不通也会知道,假定他们是本地的阿哥阿姐,所以花鼓戏对这点并不重视。但有时戏里的角色也能够原原本本报出他的"家门",如从《过江》的李三娘和《刘海戏蟾》的刘海两段唱里,知道李三娘是衡州(衡阳)桃源洞汤太保的女儿,嫁给黄泥坳李家,刘海是常德武陵县(常德)丝瓜井刘千总的儿子。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听、说、读、写是学好一门外语必备的四项基本技能,英语学习也不例外。在平日的教学中,我特意将说(口语表达)和写(书面表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说促写,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从八年级下学期开始,随着学生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词汇逐渐增多,我便思考"为什么不进行  相似文献   
6.
以海阳大秧歌中的民俗武术活动“斗秧歌”仪式为个案,运用田野调查等方法,从民俗学视角对“斗秧歌”的过程及民俗语境进行分析。认为:海阳大秧歌吸收了军事武术中的兵法谋略与民间武术技术动作,族群生存斗争与比武较技是“斗秧歌”吸收武术元素的重要动因,其逻辑形式表现为礼法约束下由“文斗”到“武斗”的递进,“文斗”体现兵法谋略智慧,武术是“武斗”的主要支撑力量。“斗秧歌”受到礼法约束,以强化乡间社会秩序的稳定,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礼法并施思想。剖析其民俗语境发现,“斗秧歌”是族群生存抗争的仪式手段、护卫生存环境的民间演习、展示个人魅力的艺术舞台,也是地域武术传播的民俗载体。武术与“斗秧歌”之间的融合互动关系,显示武术与民俗活动深厚的历史渊源及武术具有的多元价值属性。  相似文献   
7.
在山东省胶州市的土语中,“着”有着与普通话不同的用法,“着”可以用在动词的后边,表示动作的可能;可以附加在重叠的单音节动词、形容词、名词后边表示状态等等。胶州话中“着”的分布很广泛,使用的频率很高。  相似文献   
8.
日记二则     
今天我和妈妈、张姨上街。在东风家电超市门前,我看到了扭秧歌。她们有的戴着大头娃娃帽,扭来扭去;有的骑着小毛驴,走来走去;还有的拿着扇子在跳舞。超市门前真热闹呀!  相似文献   
9.
陕北榆林地区“大场秧歌”,一般在广场进行,属全体秧歌舞队的集体舞蹈,是陕北秧歌最大、最为壮观热闹的一种表演形式。简述了榆林“大场秧歌”的现实形态,分析了大场秧歌声乐和器乐的艺术特征,并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特有的民俗风情、厚重的红色圣地文化三个层面展现了大场秧歌的历史渊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场秧歌发展的上行路线和下行路线.即塑造精品路线和大众健身路线。  相似文献   
10.
健身秧歌作为新兴的健身项目,在普通高校体育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受到了广泛重视。通过分析健身秧歌的健身价值、文化教育价值,提出普通高校健身秧歌选修课教学策略: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优化教学方法,加强教育引导,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健身秧歌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