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1篇
教育   98篇
科学研究   20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章简要介绍了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从中引出了牛顿力学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以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代表的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是科学发展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除此以外,牛顿还在光学、热学、数学、天学等方面为人类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本通过对牛顿力学内容、地位的简要介绍,使我们认识到牛顿以及牛顿力学对当今物理世界乃至全人类科学起到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德国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一跃而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科学体制化是主要原因.哲学特别是自然哲学通过与科学的紧密结合对德国科学体制化起到了基础作用,而德国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在摆脱自然哲学束缚中又促成了实验室的建立和科学共同体的形成,从而完成了科学体制化.  相似文献   
3.
自然界是简单的,自然界的规律也是简单的.牛顿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到:“自然不做徒劳之事,解释多了白费口舌,言简意赅才见真谛.因为自然喜欢简单性,不会响应多余原因的奢谈.”玻恩也曾说过:“我们可以相信,它将具有一个极值原理的形式,这不是因为自然界有这么一个愿望或者目的或者为了节约,而是因为我们思想的机制除了把规律的一个复杂结构浓缩成一个简短表示以外,  相似文献   
4.
本栏目以科学技术哲学为选题范围,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史)研究等。来稿既可是单篇文章,  相似文献   
5.
"赫森论点"的一个重要向度在于利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探讨经典科学著作——《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社会、经济根源问题。在社会经济需要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上,赫森用直接的、线性的、可对应的处理方式取代了马克思、恩格斯那里长期的、曲折的、归根结底的作用模式,存在着对马、恩相关观点的庸俗化理解;在自然科学与其他意识形式的关系问题上,赫森单方面强调它们的同质性,回避自然科学的特殊性,存在着对马、恩相关观点的剪裁;但赫森没有尝试用非科学因素解释自然科学的知识内核,非科学因素的权限仅在于影响科学家科研方向和科学问题的选择,这一点上与马、恩的相关观点保持了一致。  相似文献   
6.
牛顿的故事     
《金秋科苑》2011,(8):128-131,146
伊萨克·牛顿爵士,数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同时是英国当时炼金术热衷者。他在1687年7月5日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他的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石。牛顿还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他总共留下了50多万字的炼金术手稿和100多万字的神学手稿。  相似文献   
7.
正本栏目以科学技术哲学为选题范围,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史)研究等。来稿既可是单篇文章,也可是一组文章(对论题作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讨论)。文章篇幅在10 000字以内,关键词3—8个,摘要200字左右,提供打印件及电子文档(E-mail:wrj6363@163.com)。本刊热诚欢迎各地学人和作者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8.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很多学科都是在数学的基础上诞生、发展成熟的,同时又推动了数学的进展;如牛顿的经典《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奠定了力学的基础、Shannon的经典《通信的数学理论》开创了信息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一般说来,苏格拉底之前的希腊自然哲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万物起源及其构成的问题,但在此同时也涉及到了人的问题。本文探讨了这一时期哲学家们关于人的学说,指出其特点是他们对于人的理解已经超出了神话阶段,同时又与苏格拉底以后的哲学对人的理解不同,即他们主要是侧重于从物质方面来理解人,比如人的起源和物质构成问题,这是与他们对于万物起源问题的关注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一分为三”是人类认识最普遍的规律和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西方哲学充满着“一分为三”的辩证思想。哲学意义上的“一”具有本原意义,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无任何规定性的存在。这与老子“一”相似。“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广泛的包容性和强烈的可变异性。“三”具有“类”的意义。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美德是一种适中”的观点,构成“过度、不足、适中”的“一分为三”模式,相似于我国孔子“过、不及、中庸”模式。“适中”是法律、自然、良心等。黑格尔提出了“正——反——合”即否定之否定的“一分为三”思维模式,并将自己的哲学体系划分为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这与中国哲学思想都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