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篇
  免费   1篇
教育   481篇
科学研究   87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古代的一些诗词歌赋中,很多文人墨客借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或是对动植物特征习性的概括,以抒发情怀,讴歌大自然。在课堂教学中,挖掘这些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解析其蕴含的生物学原理,不仅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更有益于提高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增强师生的文学修养。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电教》2003,(6):22-22
  相似文献   
3.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能够及时发现,准确判断,迅速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在西方新闻界,通常把新闻敏感称作“新闻嗅觉”、“新闻嗅鼻”。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中说:“一个不善于辨别颜色的人,不能成为画家;一个不懂得音律和谐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4.
地震乃自然灾害之一,是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我们所说的地震一般都指的是天然地震(非天然地震是指如矿山开采等引起的人工地震等),主要为两种。一是构造地震,一是火山地震。构造地震即由地下岩石的构造活动而产生的地震,地震若是超过了一定的临界点就会造成灾害,其破坏性强和影响范围广,往往会在瞬间给人类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因此,在各种自然灾害中,人们最恐惧的莫过于地震了。我国是多地震国家,由地层的结构所决定。强地震带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之歌     
《全国新书目》2018,(8):20-21
书中前半部分用富有韵律感的诗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每段诗歌搭配一张细腻优美的景物插画。后半部分作者与资深教师专家合作,为小朋友全面介绍了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山”、“水”“云”的自然地理知识。例如各种山的形成,如何判断地形与各种山体;水存在的形式和循环过程,从山涧到大海,从薄雾到暴风雨;云的形成,看云识天气等。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描写一种自然现象。这是记叙文写作的基础内容。教师进行作文指导时没有必要刻意为之,而是让学生在玩耍、观赏、聊天中自然产生写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科学》教学时要从科学现象中揭示现象本质,建立模型对于知识储备较少、思维比较浅显的初中生来说,是一种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如果学会建立模型,并能够利用学过的模型解决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自然现象,那么科学素养就会得到提高.一、模型方法和模型的种类《科学》第四册第一章第一节就是模型、符号的建立和作用,这其中告诉我们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复杂的事物.模型方法:在自然科学研究中,人们  相似文献   
8.
    
雨,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只要细细观察,便会发现它是奇妙的,也是变幻莫测的。它也像人一样,有着不同的性情。毛毛雨,细若蚕丝,似有似无。在微风中轻轻扬扬,飘飘洒洒,像是喷散的水雾,四处弥漫。它婉约、妩媚。小雨点,稀稀疏疏,跳舞似地从天空中落下,打在玻璃上"噼噼啪啪",打在水面上"嘀嘀嗒嗒",  相似文献   
9.
许多学生对物质的比热容感到难以理解。比热容反映了物质的什么特性?为什么用“比热容”这三个字?比热容这个名词生活中不常用,大家感到陌生、抽象。比热容的概念涉及质量、热量、温度三个物理量,学生对定义中为什么要同时满足“每千克”和“温度上升1℃”这两个条件感到不可理解。比热容的单位为什么这么复杂?还有不会用比热容知识解释有关的生活、自然现象。为突破这个难点,建议采取下面几个层次,帮助学生理解。  相似文献   
10.
季节名词"秋"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节名词"秋"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常用词,基本词.它作为反映自然现象的名词符号,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它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人们对时间的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和自身的生存方式,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涵义,它的词义的引申及其词系的派生,蕴含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本文试从名词"秋"的形成发展来揭示它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