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教育   51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记》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意思是提问题如同砍树,要先易后难关节处要放在最后。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求学者,更适用于施教者。教师的设问,也有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对难于理解之处,要精心设计问题,能够启智激趣,能够高屋建瓴,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一定要避免把课堂变成“自问自答”,一定不能把课堂变成“随意设问”。  相似文献   
2.
<正>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可以说教师人人都会,但回望我们的课堂,不难看到它还仅仅是一种形式,对课堂教学效果并没有起太大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一  相似文献   
3.
赵硕秋 《安徽教育》2012,(11):48-48
<正>一、学法指导要与教法有机结合客观上讲,每一堂课的教法,对学生的学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如果教得得法,学生自然学得灵活扎实。因此,要把教法与学法有机结合起来,并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比如在教学有关家庭成员的单词  相似文献   
4.
张桂香 《小学生》2013,(6):73-73
放眼当下,在大课改的形式下,很多课程都有了非常大的改观。小学英语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也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英语教学的新模式呈现出雨后春笋般的勃勃生机。但是,如果我们跳出英语课堂,以旁观者的眼光来看待当前的英语教育的时候,不难发现,英语课堂上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导性的发挥;教学方式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的兴趣是学习英语的前提。我们知道,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如果没有  相似文献   
5.
朱碧霞 《教学随笔》2014,(12):151-152
我在作文教学中摸索出一种方法,可有效解决学生作文写不具体的问题。这种方法其实很简单,就四个字"自问自答"。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戴昌木 《家教世界》2014,(6X):60-60
<正>幼师物理课堂常常出现这样一幕现象:教师在讲台上一边做物理实验,一边讲解物理知识,台下的学生气氛沉闷,毫不配合,教师只能是自问自答。物理知识在幼儿园教学中尤其是科学活动中占有很大比重,如果幼师生对一些物理过程和现象解释不清,表述不准,势必会影响了幼儿科学教育教育活动的开展,更无法胜任培养幼儿科学创新能力的重任。因此,如何激发幼师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升其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促进其专业成长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7.
伍贤厚 《地理教育》2013,(Z2):80-81
一、精心准备地理问题"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的源泉,在教学中,往往有很多教师忽视了问题设计这一环节的重要性,要么问题设计过于空而泛,使学生无所适从;要么问题太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以致打瞌睡、看其它书等。因此,地理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钻研教材,反复推敲领会重难点,精心设计所问题目,使提出的问题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讲授的基本内容,又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切勿在教学过程中随口提问,尤其注意不要自问自答,使整堂课成为教  相似文献   
8.
我接手教八年级(上)两个教学班的数学课,发现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预习,听课不动脑筋,老师“启而不发”,出现老师“自问自答”的尴尬局面。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谈心,了解到学生确实没有可行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约有75%的学生平时没有预习习惯,约有20%的学生预习也只是把要学习内容看一遍,只有约5%的同学稍懂得预习的方法。我决心扭转这种局面。试着通过从如下几个方面的引导,尝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9.
我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创造了一种使学生浮想联翩,以掀动学生情感波澜,从而形成强烈学习欲望的学习方法,称之为“激发情趣”法。  相似文献   
10.
<正>在各种作文题型中,材料作文无疑是最难的,难就难在不知如何才能准确把握题中所给材料的主旨方向。特别是对于叙述事件的材料,如果其中没有某个议论性的句子或人物语言点出主旨,审题时容易抓不住重点,找错方向。而对材料主旨把握得不准确或不恰当,则会直接影响到作文选材立意的方向和范围,写出的作文自然难以获得好成绩。那么,用什么办法可以帮我们尽快把握这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