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1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春江花月夜》明净纯美的诗歌境界,预示着盛唐兴象的行将到来。兴象的准备,也就是说,意境创造的经验的积累,是由作者张若虚完成的。成功的意境创造使《春江花月夜》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也使其在文学史上具有继往开来之功。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要在短小的篇幅内表现丰富的内容,诗词的语言必须凝练生动;要创造传达出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诗词语言必须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古诗词中的许多佳作名句流传千古,其艺术魅力久盛不衰固然有内容、技法乃至风格等因素,但都必先得力于语言的表现。概而言之,其语言美主要表现在:一是色彩美;二是凝练美;三是音律美。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龙吟: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诗词中"情景反差"手法的运用,产生出怎样的效果?诗法指津古典诗词作品必然要描写人物各种各样的情感。欢乐与悲伤是人的感情中对立的两极。一般而言,欢乐明快的景色易使人宠辱皆忘、心旷神怡,而凄清冷寂的景色则常使人若有所失、黯然神伤。所以,在古典诗词创作中,作者常常是以乐景写欢乐之情,以哀景抒悲伤之感。然而,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有时是不以人的主观情感而转移的,因此,情与景常常处于对立统一的状态之中。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4.
徐玲 《学语文》2006,(4):32-32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见卷首)是一篇脍炙人口、令人咀嚼不尽的美文,一首意韵深厚、余音绕梁的田园诗,一幅意境悠远、神形兼备的山水画。其虚实结合、亦真亦幻的艺术境界:淡然归隐而又热爱生活、关怀民生的儒道互补的思想情怀。使它不仅成为魅力无穷的艺术华章,也是充满诗意的哲理精品,千百年来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所喜爱。  相似文献   
5.
《中外文化交流》2007,(4):54-59
周逢俊立足中国传统化精神的维度,通过对中国传统笔墨的认识,强化和提高其思想及艺术境界。无论从笔墨意象到诗词情境、书法之韵,均贴近传统,致其作品折射地道的中国传统化风范。周逢俊将其对传统化精神的研究,融会于个人情感体验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上,他的山水世界完成了其精神上的还乡。他饱读诗书,以词意而绘事,传承人古风。他用墨典贵清高,气息悠远雅致,用笔纵横排挫,书法意味深长。可以说,周逢俊是现代一位在中国传统化背景下颇具学术个案研究价值的中国水墨代表性画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一、套路动作创造的艺术手法别林斯基说:艺术是现实的复制。套路动作虽取材于技击,但不是技击动作的纯客观模仿和简单再现,而是按中华民族传统的华实相辅,虚实相成等文艺创造思想,将其进行艺术  相似文献   
7.
symplectic algorithmis adoptedinthe calculatio  相似文献   
8.
所谓的"创设情景",就是指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性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景,把学生带到特定的课堂艺术境界中,以引起其相关的情感体验,在较短时间内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张晓霞 《考试周刊》2011,(26):56-56
我们体会诗歌妙处的关键在于意境的领会。什么是意境呢?"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境"是指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也就是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动态画面,通过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相似文献   
10.
空白的妙境     
正空白,是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运用空白手法,可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教育中的"空白"艺术亦能达到"不教"而功成的教育效果。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到学生的所作所为与我们的要求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