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综合类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传教士出身的汉学家自明末利玛窦以来不计其数,然而像苏慧廉这样在中西宗教文化交往中影响深远的汉学家并不多。苏慧廉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及对中国宗教的研究,尤其是在中国宗教经典研究及翻译领域。苏氏早期的汉学研究是直接服务于在中国的福音传布,致力于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的会通;后期的汉学研究则透过著书翻译和讲座,促进中西宗教文化交流,尤其是在佛教的西传方面做出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李新德 《池州学院学报》2011,25(2):52-55,61
传教士出身的汉学家自明末利玛窦以来不计其数,然而像苏慧廉这样在中西宗教文化交往中影响深远的汉学家并不多。苏慧廉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及对中国宗教的研究,尤其是在中国宗教经典研究及翻译领域。苏氏早期的汉学研究是直接服务于在中国的福音传布,致力于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的会通;后期的汉学研究则透过著书翻译和讲座,促进中西宗教文化交流,尤其是在佛教的西传方面做出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译者(苏慧廉)身份的复杂性和所处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他或多或少都会否定"他者"的儒家文化,从而补充和延长"自我"的西方基督教文化空间。这必然会影响到译者的主体性,以及在该影响下译者所采用的相应翻译策略。翻译工作者在从事翻译研究时,应重视对译者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法华经》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国内外学者对其英译本的研究则寥若星辰。苏慧廉是英国循道公会的传教士,同时也是山西国立大学西学总教习。兼具"传教士"和"大学学者"双重身份的苏慧廉在处理这部经书的翻译时必定有其独有的特色。本文以"自我"与"他者"为视角,对《法华经》的不同英译版本进行研究,进而揭示出"自我"重在守护自我,否定他者文化;而"他者"则更倾向于尊重他者,回归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