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8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项羽之死》乃选修系列的一篇散文,项羽这位末路英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我认为这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散文,可此文乃以文言形式行文,而文言文向来都不受学生青睐。因此,我决定另辟蹊径,先让他们解读文本,在与项羽这位盖世英雄的灵魂对话之后.再让他们分组表演。整个课堂教学分为四大步骤: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战争类影视作品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很多人将其视为对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颠覆。其实,在重新认真研读马克思文艺著作后,就会看到,作品中消解的只是传统观念中的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典型理论却得以在典型人物的重构中更富有了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卢雪飞 《现代语文》2006,(7):101-101
读高尔基的<海燕>,深感作者的匠心独运.作者以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概括力,凸现了海燕敏捷矫健、英勇无畏、坚信革命必胜的英雄形象.仔细研读全文,可以看出文中的破折号为塑造形象增添了光彩.  相似文献   
4.
5.
刘胡兰的事迹几乎家喻户晓,那个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女英雄形象早已定格在几代人的集体记忆里。笔者上中学时(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初中语文课本里就有一篇《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写的就是刘胡兰就义的场景。让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在云周西村大庙广场上,面对刽子手大胡子张全宝的几番逼问,刘胡兰的回答斩钉截铁,极其彰显英雄气概。如果读者认为留在记忆深处的刘胡兰形象,主要源自课本、连环画、歌剧、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名驻外记者,笔者长期派驻涌现了500多个典型、被中宣部树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重大典型的南通,先后有幸发现和参与了在支教途中遇难的"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赵小亭、倒在破案一线的"全国特别能战斗刑警英雄"顾瑛、在"慈善驿站"走完人生的"修车老人胡汉生两闯火海救人牺牲的最美高富帅  相似文献   
7.
木棉成为岭南的象征并非一蹴而就,其文化地位的确立主要是在明代之后。陈恭尹为木棉塑造的英雄形象,因其符合大众的审美期待而受到后世的接受和认同。木棉能够加冕南花之王,主要得益于文人对南海神祠前木棉古树的群体性题咏。祝融意象的参与让南海神庙的木棉获得一种地域象征的地位,也形塑了后人对木棉作为南花之王的普遍记忆。近现代的市花评选更是将木棉的英雄形象与革命话语相结合,不仅巩固了木棉的文化地位,而且拓展它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小倩  刘曼 《音乐世界》2008,(13):90-91
绿巨人系列第二集,爱德华·诺顿取代艾瑞克·巴纳出演Hulk,善于展现复杂情感的他可望为绿巨人注入新的灵魂,而导演也从擅长细腻描写的李安换成精于动作场面经营的路易斯·莱特里尔,火爆动作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0.
老舍终其一生都具有强烈的英雄崇拜情结,这种情结的产生与其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境遇以及所处的时代语境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前,老舍小说英雄形象塑造的嬗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旅英时期着重塑造市民英雄形象、知识分子英雄形象,归国初期着重塑造悲剧英雄形象,抗战时期着重塑造抗日英雄形象。老舍小说中的英雄形象既是其自身英雄崇拜情结的投射,又寄寓着其不同阶段对中国现代化方案的构想。以时间为轴对这一历史时期老舍笔下的英雄形象谱系进行梳理,能够从中窥见老舍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应该走向何方这一重大命题的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