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4311篇
科学研究   128篇
各国文化   62篇
体育   164篇
综合类   51篇
文化理论   54篇
信息传播   5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580篇
  2013年   411篇
  2012年   492篇
  2011年   674篇
  2010年   510篇
  2009年   561篇
  2008年   599篇
  2007年   407篇
  2006年   295篇
  2005年   226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和新作     
《收藏》2006,(9):F0003-F0003
萧和,当代著名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艺术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  相似文献   
2.
镇赉县第二实验小学遵循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的教育理论,开展了以“孕育孩子心灵、塑造成功品行”为主题的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造学生德智体全面健康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管理学科中,案例分析是一个引人 注目的领域,牵涉到经济学、营销学和管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也是实务运作、理论联系实践的必要组成部分。如何将这样一个领域引入新闻传播学,一直是学界和业界人士共同关心的问题。 此类问题由于传媒在当今世界日益占有重要地位的事实而显得特别紧迫,尤其是,近10年来,国际传媒业发生了戏剧性的重新组合,其  相似文献   
4.
在不久前举行的纪念浙江省历史学会成立50周年的会议上,笔者有幸结识了蒋逸人先生,并从他那里见到了日本著名学者井上清先生的两封来信。这两封来自日本的信件使我们获知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1980年6月的一天,酷爱历史的蒋逸人去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看书。这天,他查阅到一本名为  相似文献   
5.
陈行一 《收藏》2006,(5):82-83
郑振铎先生,以文会友,广交朋友,他以对事业的满腔热忱,博得尊敬,赢得友爱。一生结识了不少学术知友,比如与赵景深、张元济、夏鼐、顾廷龙、徐森玉、刘哲民、梁思永等著名学者都有深厚的友情。彼此以学术为纽带,结下了不解之缘,被学术界传为美谈。他与徐森玉先生的相知相交就是一个显例。  相似文献   
6.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当下,新课改要求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但是,  相似文献   
7.
孙绰是东晋的重要文学家,发表了一些文论见解,它们是:触物兴情,注重文学作品外在的直观美、声音美、风格应浅净,诗、赋、颂抒发感情,艺术具有动感人心的效果, 孙绰上述文论见解既有与他人相通之处,又有自己特色,丰富了东晋文论,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8.
《宣武教育》2006,(7):45-46
王灿明在《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12期上文说,体验学习的思想最初来自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经验学习”,后来哈恩博士针对学生普遍缺乏自信,不懂得对人感恩,缺乏体谅,开发了一整套学生亲身体验挑战、突破和冒险的学习方式,用来提供学生平衡成长的机会与空间。目前,体验学习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也特别强调“体验性目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叶灵凤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家。1905年生于江苏南京。二三十年代曾参加过左联、创造社等进步文学团体.1938年后定居香港,直到1975年逝世,著译长短篇小说、散文等20多部。其著作文笔细腻、流畅。心理刻画亦颇具情趣,在我国现代文学史占有一定地位,特别在其创作前期还发表了不少美术作品。  相似文献   
10.
老舍与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不但生长于这座古老的都城,对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有着极其特殊的感情;而且他一生的学创作活动,主要也是以北京的生活为基本素材的。他对旧北京的不朽描述,使他成为中国现代学的泰斗。如今人们已经公认,老舍本人便是这座古城在学上的一个象征。然而尽管这位大学家为北京留下了那么多精彩之极的描述,可是当真让他拿起笔来写一写他本人与北京的这种缘份的时候,他却四顾茫然,大有不知云何之意。这便是我们读《想北平》的开头所得到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