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是一首歌     
《教学随笔》2008,(12):30-31
书山似海,淡若烟罗的墨香似有若无地游离在这一片蔚蓝之上,谁的歌喉惊得浪起云动,蓦然降临?葬花吟哀伤的语调犹如尽逝的落红,淡淡地讲述着一枝海棠的过往。你轻皱着两道弯眉,无力的玉手软软地摆  相似文献   
2.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塑造黛玉悲剧形象的经典作品。本文将《葬花吟》作为整体来进行叙事学分析,把林黛玉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和曹雪芹作为作者结合起来。虽然林黛玉是故事的叙述者,但《葬花吟》里必然有作者的影子,和其想渗透的思想和意境,很多代词指的绝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作为英译,需要有准确的人称,如何把握叙事视角,这就对翻译提出了难题,本文拟从叙事视角分析三种译本。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的英译本已有较多研究,但对其中诗词的翻译则探讨不足,究其原因,是无法确定一个好的翻译标准,通过对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及其<葬花吟>英译的剖析与评论,认为该理论可以承担此要务.  相似文献   
4.
葬花吟》是小说《红楼梦》中塑造黛玉形象的重要篇章。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对于这首诗的英译,充分体现了其精湛的翻译水平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葬花吟》进行逐句的中英文赏析,尝试探寻汉诗英译的技巧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的诗作名篇,文辞优美,手法娴熟。此诗在翻译过程中,涉及了典故、诗译文进行了比词用语、人称、口气等诸多微妙而不易传达的方面。文章对《葬花吟》三种英较,除着眼于以上难点外,还讨论了形美、音美的传译,以及三位译家各自的翻译动机、翻译追求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吴智龙 《文教资料》2009,(18):34-35
"落花"这一意象,自古以来就被广泛采用,红楼梦中由"黛玉葬花"引出的<葬花吟>则是给了"落花"一个归宿.本文就将从<葬花吟>与唐寅<落花诗>、龚自珍<西郊落花歌>的比较入手,探索"落花"意象的发展与开拓过程.  相似文献   
7.
葬花吟》使用了比拟、暗引、对偶等修辞手段,成为《红楼梦》中塑造黛玉形象的重要因素。乔利、甘淋、王际真、邦索尔、霍克斯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及许渊冲的七种英译,在不同程度上转存了这些修辞手段,再现了原作的神韵。对修辞手段转存的程度,体现了不同译者的翻译水平与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8.
一个自小怯弱多病,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的林妹妹;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不善于掩饰自己言行的林妹妹;一个姣花照水,弱柳扶风的林妹妹,眼看着满月落花飘然而逝,独自一个背着香囊,提着花锄,来到那无人之处。  相似文献   
9.
葬花吟》所表现的,是生命之美与绝望之爱的悲感:在现实世界里,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生命之美脆弱易逝;另一方面,真爱不再具有可能,黛玉无法忍受生命中真爱的缺席,以死殉爱就成了无奈而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何琳 《生态文化》2010,(2):37-37,47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塑造林黛玉形象的杰出篇章.是小说诗词中的杰出之作。同时也是描绘大观园中林木景物的神来之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