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田磊 《初中生辅导》2014,(14):F0002-F0002
正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是由我国历史上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率众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完工于公元前256年左右,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该水利工程至今仍在服务灌溉农田,造福一方百姓。战国后期,秦国为了增强国力,统一中国,以兴修水利来发展农业。秦昭襄王命令水利专家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考察了蜀郡的农田水利情况,发现蜀地四面皆高山,中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两国,分置巴、蜀二郡,拉开了中原王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的序幕。张若、李冰为最早的两任蜀郡太守,而此时的昭通境域即有部分属于蜀郡。秦汉以降蜀郡凭借四川盆地的地理优势,以及得中原文化风气之先的历史机遇,对南中地区起到了广阔的辐射和强劲的带动作用,昭通政区的沿革演变亦与蜀郡的分合调整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正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是我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创办于西汉景帝末年,发源于蜀郡太守文翁创建的"石室精舍",迄今已有2150多年的历史。王羲之、宋祁、岑参、苏轼、王安石、王维、张爱萍、舒同、季羡林等曾为石室吟诗题字:谯周、彭端淑、何其芳、曹葆华等曾在石室任教;司马相如、扬雄、陈寿、李密、李调元、郭沫若等曾在石室求学。石室中学学风卓荦,学校继承"爱国利民、因时应事、整齐严肃、德达材实"的校训,坚持"继承优良传统·打好素质基础·培养创造能力"的办学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取得了突出的办学成绩,1953年被四川省确定为全省首批重点中  相似文献   
4.
中古时期世家多依靠其文化、政治优势维系着家族地位,发展壮大。蜀郡何氏从西汉入仕之初便有深厚的儒学背景,治《孟氏易》专今文经学,何武更是一度位列三公。时至东汉,在图谶盛行的时代背景下,何氏家学师巴蜀杨氏,逐步由易及谶,也善经纬,并在刘备称帝前后发挥了重要的政治作用。魏晋之际玄学突破传统经学,渐成为世家大族热衷之显学,而在蜀地今文经学式微,蜀郡何氏逐步淡出了文化学术中心。几经时局变故打击,加之何氏渐生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之门风,使得家族在政治仕途舞台上身影渐少。蜀郡何氏家族特别的历史轨迹,终未能如庐江、东海何氏开枝散叶于南朝,却消失于中古郡望之列,也是此一时期诸多没落家族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5.
“锦江春色来天地,石室文风烁古今。”石室中学,位于天府腹地,成都城南,锦江之滨,石室故址。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省级地方政府的官办学校。自西汉景帝末年(约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创建“石室精舍”始,迄今已有2155年的历史,目前有文庙(设高中)、北湖(设初、高中)两个校区。她不仅是四川教育史上一张永不褪色的名片,更是我国  相似文献   
6.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在西南地区设立巴、蜀、汉中三郡,初期实行"分封"与"郡县"并存的双轨制,最终则在蜀地全面推行郡县制;张若、李冰两任蜀郡太守对郡县制在蜀地的巩固功不可没。此时,昭通即有部分境域属于蜀郡,秦国蜀郡之设立,实为昭通政区之先河,由此开启了昭通两千多年来复杂而曲折的政区沿革序幕。  相似文献   
7.
正成都,一座古典与时尚相得益彰的现代大都市,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西南经济、文化、教育重镇,有"天府平原"之称。它是一座诗歌之城、文教之都,有着众多地标式的人文景观和灿若群星的文化名人。这里空气湿润,大街小巷弥漫着茶香与花香:一条锦江河,让这座城市显得更加恬淡、静美、浪漫、滋润。公元前143年至公元前141年间,蜀郡太守文翁在今成都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文翁石室,开创了地方政府兴办"公立学校"之先河。据《汉书》上明确记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