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教育   76篇
科学研究   6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学期伊始,在整理上学期的旧物时,一本数学补差记录进入了我的眼帘,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常常会感叹学优生的聪明、机灵,学困生的笨拙、迟钝。我们往往把更多注意的目光凝聚在学优生的身上,将他们视为宝物,却忽视了学困生的存在。在我们的教育对象中,学困生是更需要重视、需要关心的一部分。如果学困生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提高教学  相似文献   
2.
后进生问题普遍存在于各学科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亦是每一名教师不断摸索的问题,因为,每一名后进生的产生原因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后进生的实际情况,对其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防范才有效,本文以自身多年一线初中英语教师的亲身经历,与大家分享下自己对待英语后进生的一些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观摩了一节四年级"整数四则运算"的练习课。有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通过计算,从两种方案里选一种即可。课堂上学生已经选出了合算的方案,到此为止,应该说,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了,但是执教者却不肯罢手,反复启发、不断引导学生探究另一种所谓隐含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4.
刘沙  周靖 《学周刊C版》2011,(11):16-17
随着中国和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其作用日渐突出。初中英语教育作为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被很多英语教育者们所关注。初中英语后进生的产生,不仅有智力因素的原因.同时.非智力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英语知识的消化吸收。因此.对于初中英语后进生产生原因的补差方法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嵇迎春 《考试周刊》2011,(63):126-126
结合农村初中九年级英语学困生的现状,文章认为,教师应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辅导英语学困生学习,有针对性地“补差”,以帮助其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和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6.
胡晨光 《教育》2011,(15):52-53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要搞好有效课堂建设,功夫亦在课堂之外。但现在的有效课堂建设,大多注重备课、指导、互动、管理等环节的有效性,却忽视了课堂之外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教师的课堂延伸,显然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课前教学、课堂  相似文献   
7.
魏方奎 《文教资料》2008,(18):122-123
如何培优补差,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主从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讲究巧练三个方面提出对策思路,对这一难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广大教师都能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教学实际,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为主。一些能力强、思维灵活的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欢快地遨游,尽情享受成  相似文献   
9.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一句"中国已有条件实行全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惊人之语使"全民低保"成为热门话题.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低保"基本覆盖了城市人群,实现"全民低保"主要解决农村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不可否认,"全民低保"对于国家财政是一个不小的压力,然而有关数据显示,解决农村低保问题,国家财力完全可以做到.尽可能地保障贫困人口的生活,是政府责任之所在,是让更多人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更是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培优补差",进一步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呢?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自己近二十年的教学体验,本人认为语文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应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在课堂上精讲和课后巧练等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