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0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我们的新闻报道记录着火热的生活,跃动着时代的脉搏。然而,换一个视角,就会发现一些媒体的内部管理尚不尽人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新闻单位实际的管理机制尚未完善,充满活力的竞争与激励机制远未形成,这种状况,已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新闻单位更好地肩负起自己的历  相似文献   
2.
个体道德的塑造是逐步推进的过程,具有其内在生成逻辑,道德教育亦遵循此逻辑。纪律乃伊始环节,倚靠纪律助力人性之善生发,借以纪律打牢道德教育根基,籍由纪律催发规则意识形成。觉悟乃中间环节,规则乃觉悟之“法门”,觉悟驱动个体道德由“缄默”至“豁然”。自觉即个体道德的理想境界,需要在觉悟中发展自觉,在实践中锤炼自觉,在慎独中享受自觉。道德教育应遵循纪律到觉悟再到自觉的过程,提升德育实效性,完善个体发展,由此道德的发展达到了理想的境界,道德教育的推进也就达到了既定的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高中政治课改突出以学生为本,坚持学习中知识、能力和觉悟三者的有机结合。而将抛锚式教学运用于政治课,适应了课改的基本要求,能够凸显它的张力作用,使学生再现、建构、迁移知识;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判断选择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科学精神和感悟意识。  相似文献   
4.
刘金柱 《现代教育》2003,(22):20-20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可见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养决定于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担,适应形势的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5.
每一个民族都需要自己的文化代表,这种代表必须是对本土文化传统和精神的继承与创新.在全球化时代,当下的中国更需要自己的文化坐标而不是任何偶像.文化偶像应让位于文化对话,以及对生命的体认和对人的终极关怀的珍视.  相似文献   
6.
杨兰芳 《宁夏教育》2004,(12):49-50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说的就是读书时要不断的设疑质疑,方可拨动思维琴弦,点燃旺盛的求知欲。质疑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学生主体作用、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吴秦遥 《中国教师》2011,(17):74-78
<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他在拉丁美洲和非洲开展了长期的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积极反思处于不利境遇的社会底层群体(被压迫者)的受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尖锐而又深刻的观点,如人性化与非人性化、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阶级划分、对传统的  相似文献   
8.
1政治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  相似文献   
9.
"消亡美"或"死亡美"作为日本文化中的传统审美倾向,其形成受地理环境、佛教禅宗、神道教等多方影响。这一倾向集中体现在日本国民对于落樱景象的钟爱、武士道以"切腹"而死的形式选择以及他们"死的觉悟"的价值观上。除此之外,日本当代社会较高的自杀率、文艺作品对"死亡美"的欣赏及文艺创作主体的自我终结方式等,也是这一审美倾向的佐证。而日本艺术美中"物哀""空寂""幽玄"三大范畴更是以各自的方式丰富着"消亡美"或"死亡美"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0.
张晓刚  国宇 《文化学刊》2010,(2):151-154
《叶隐》一书是日本江户时期的武士修养教材,被视为日本武士道的精神源头。书中宣扬的忠孝仁爱、大义殉死等内容,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关死亡价值观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近代以来,该书成为日本当局宣传军国主义的思想工具,因而其中的糟粕应该受到批判。当然,书中有些人生经验和处世之道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是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