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篇
教育   64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台宗智顗《金光明玄义》有广略两种文本,“金光明”譬喻与法性关系的理解是山家、山外观心之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宋僧四明知礼提出“金光明是法非譬”的观点,从“法性与譬喻”、“质与义”两个方面来看,这是对传统譬喻思维的颠覆。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诗歌与新诗在譬喻修辞上的表现,可以论述者很多,而本论文则锁定在魏晋南北朝诗歌中,本体、喻体皆为视觉形象者,与新诗中本体为视觉形象,喻体为听觉形象与心觉者作一比较,来考察其中的相通与相异之处,其共通点在于,不管喻体为何,一个譬喻修辞就是一个意象,因此就能彰显出主、客之间的对待,并突出譬喻中的本体,也可以说就显示了作者对本体的认识、但是就其相异处而言,魏晋南北朝诗歌主要以视觉形象比拟视觉形象,较着重于“形似”、“以易知说明难知”;而新诗有时以听觉或以心觉来比拟视觉形象,则较着重于“神似”与“创新”,以及因知觉、心觉相沟通而造成的美感。  相似文献   
3.
《大正藏》版《法句譬喻经》与现藏于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的《法句譬喻经》残卷相互比较,存在较多词汇异文。从常用词替换角度入手,通过分析它们的词义和使用情况的变化,观察四例常用词替换异文现象,为中古常用词研究提供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知者乐水"本是孔子的一个命题或日观念,但它并非只属于孔子一人.先秦诸子在表述他们关于时代和社会的见解时.都习惯于从水这一自然物象中抽取出他们各自的原则,从而在水与人类社会之间成功地建立起某种相似关系.通过对这些相去甚远的相似关系的考察,指出相似点的选择与不同思想倾向之间确乎具有一种神秘的关系.实际上,不单是水.整个自然都是一面镜子,不同思想倾向的人从中只发现他们各自的隐喻,看见他们各自的面目.  相似文献   
5.
书架     
《出版广角》2015,(7):124-125
提要小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作者借大象之旅的见闻,从多个角度对社会进行了批判:权力的专横、教会的荒唐、民众的愚昧等都是作者关注的重点。而大象的旅行也是人生的譬喻,书中传达出作者深刻的生死观,融合其诙谐、宽容和想象力丰富的文风,成就了这部萨拉马戈晚期的最重要作品。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教育方法,一般主要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教育方法.几千年来,它作为中国主要的教育教学方法,长期处于统治地位.探讨中国传统教育中循循善诱、引而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譬喻式教学方法,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以及儒家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所蕴含的间接思维方式,旨在引导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和研究中国的传统教育方法,以期对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譬喻的分类,隐喻的定义和发展,并着重举例描述了隐喻在当今网络语言中的具体表现。本文发现,隐喻的不断发展是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8.
《折伏罗汉经》不见于任何佛经经目,亦不被大藏经收录,但是《大正藏》和《卍新纂续藏经》中却屡次征引该经的部分内容。关于其性质,有学者认为其是佚经,有学者认为是别生经或异名,至今学界尚未定论。本文通过佛教类书《经律异相》所保存的《折伏罗汉经》两则故事,对《折伏罗汉经》的性质进行了考证和梳理,考证出其性质当为别生经;并利用佛教经录进一步考证出,佛经经录中的《譬喻折罗汉经》,应该就是指《折伏罗汉经》,两者所指当为同一部经书,即《折伏罗汉经》。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浓厚的文学意味在先秦散文著作中极具代表性,对于后世多种文体都有很大影响。一些篇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小说因素;其内容和写作手法也启发和影响了后世许多种类的小说,诸如讽刺手法对谴责小说的影响,侠肝义胆对侠义小说的影响,虚构夸饰对传奇小说的影响,以人系事对史类小说的影响,铺张扬厉对赋体小说的影响,引类譬喻对寓言小说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0.
佛教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广泛使用譬喻。在佛教文化传入中国过程中这些譬喻不可避免受到印中文化的影响。佛门“牛喻”便有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以及到禅宗《十牛图颂》的继承发展过程。“牛喻”有丰富的内涵,它与许多不同的佛教教义可以生动地对应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