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陈夏红 《河南教育》2007,(11):63-63
许纪霖先生的新著<大时代中的知识人>是一本比较好读的书.说它好读,并不是因为这本书揭示了什么特别精深的哲学道理,而是因为这本书汇集的是这样一组有特色的文章:作者二十多年来从心态史角度研究知识人的内心世界的文字.  相似文献   
2.
许纪霖在《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中说过:“历史,总是由知识分子书写的,然而,知识分子自身的历史。却常常无人书写。”那么当有人决定写一写的时候,又该怎样落笔呢?古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说,当一个人置身于某一环境时他是看不清他周围的事物的,那么谌容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想讨论同时代知识分子的未来命运,她究竟能说点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语录     
《中国德育》2013,(21):5-5
@许纪霖:为什么网络时代需要读经典?我的看法是:为了自我拯救。去年我接受文汇报的采访,陈述了自己的理由:在新媒体不可阻挡的冲击之下。守护阅读的传统,就是守护自己心灵的家园,守护几千年人类文明留下来的永恒智慧,新媒体时代要留点空间给经典的阅读,每个人内心部应该有自己的圣经,自己的经典。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知识分子研究领域,许纪霖先生成就卓著。一方面,他"解剖麻雀",从一个个具体的个案出发,为我们呈现了具体生动的知识分子群像;另一方面,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他从代际传承的角度出发,提出了"20世纪六代知识分子"的概念,为我们研究知识分子提出了新视角与新坐标。不过,许纪霖先生在研究民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时,尤其强调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受拉斯基影响所形成了民主社会主义传统,似乎忽略了哈耶克对民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很多人是通过《读书》杂志知道了许纪霖这个名字。他的文章流畅,又有思想性,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尤其是知识分子,从他的文章中认识了自己,也认识了中国社会。上个世纪80年代涌现出来的新生代学者,开创了史学研究的很多领域,例如心态史,这是过去史学著作中从来没有的。历史是人创造的。无论是英雄,还是民众,当时他们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历史著作如果缺少对人们心路历程的描述,也就变得枯燥无味。许先生在访谈中讲到的“历史的灵魂是故事”,实际也是主张把人的活动放在历史的中心地位。想一想,现在的中学历史教学,总是给孩子们讲什么性质、意义,真是把历史打扮丑了。本刊的中青年学者访谈已经进行了20期,现结集出版第一册。我们用书刊结合的方式,传播这些新生代学者的思想和成就,其目的之一,正如许氏所言:改变我们的历史课堂!  相似文献   
6.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5,(5):F002-F002
许纪霖,1957年出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专业硕士毕业,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重点文科研究基地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历史系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杂志编委。  相似文献   
7.
没有个性的大学绝对不是好大学,那只是大公司的连锁店。--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坦言那么,学校到底培养的是什么?其实目标很清楚:培养的是社会的栋梁。只是这里就要再追根究底了,如何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也许这个学生要在做事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目标地思考自己的大学时光、有成效地渡过大学时光;在毕业求职的时候:积极主动的职业规划、充分自我展现的求职、获得自己喜欢的岗位。  相似文献   
8.
阅读《思想中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然而当你读完最后一个字,合上封面,会发现这个看似过于"宏大"的书名用于吴励生这本著作其实再合适不过。从邓正来、周宁、汪晖、陈平原,到许纪霖,这几位国内一流学者所思考的问题和吴励生对其思考的再思考,完全当得上"思想中国"这四个字。何谓思想中国?又为何要思想中国?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解决另外一个问题:什么是当下的中国?其实这些日子以来发生的一系列新闻事件,堪称"什么是当下中国"的最佳注解。众所周知,日本地震除了引发海啸,更引发了严重的核危机,而这场危机的后果绝不限于日本本土,几乎是立即地,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