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41篇
  免费   5篇
教育   8517篇
科学研究   184篇
各国文化   30篇
体育   97篇
综合类   135篇
文化理论   42篇
信息传播   341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147篇
  2020年   207篇
  2019年   248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247篇
  2016年   281篇
  2015年   391篇
  2014年   926篇
  2013年   702篇
  2012年   683篇
  2011年   815篇
  2010年   754篇
  2009年   620篇
  2008年   753篇
  2007年   478篇
  2006年   415篇
  2005年   296篇
  2004年   265篇
  2003年   203篇
  2002年   167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考试周刊》2019,(86):35-36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对传统经典文化的重视和改革,人们也开始逐步意识到经典诵读对于教学的重要性。而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中,是最容易给学生灌输传统经典文化知识的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里,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吸收传统经典文化的速度和程度都较容易。为此,为丰富传统经典文化的传播、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将经典朗诵这件事纳入教育环节中。本文就针对经典朗诵存在的问题、意义及实施措施等方面,深度探究经典朗诵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四册第 2 5课选入的五首古诗词 ,有意象深邃的写景诗 ,有慷慨悲歌的壮别诗 ,有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中秋绝唱 ,有道不尽相思之苦的上乘佳作。这些诗词语言晓畅 ,色彩鲜明 ,读起来琅琅上口 ,是学生积累词汇、训练诵读的好选文。教学时宜点拨学生自己去读诗 ,读着读着字里行间的很多东西就会很自然地流进学生的心田 ,达到某种程度的“会意”,进入“灯下读诗兼品味 ,识来妙法与甘辛”的感悟境界。一、听放《诗词五首》的配乐诵读录音 ,用优美的语言扣击学生的心扉 ,把学生引入诗词的佳境。一听录音。让学生对照课文划出生字或读不准的…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的古代诗词如何进行审美教育,本文从三方面阐述:首先,加强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审美地看待对象,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其次,加强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弄清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与古代诗词的关系;再次,加强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帮助学生形成美妙的构思、形象的蓝图,给学生以审美创造的必要技巧。  相似文献   
5.
倪同刚 《语文知识》2005,(12):34-35
一、考查修辞类 诗歌创作中经常用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对偶、双关、借代等,涉及这方面的题型主要是让考生根据所给的修辞手法在诗词中找相关的信息,或者要求考生分析诗词中所用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例如: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五册诗歌单元有一道关于诗词的节奏划分的训练题。题目要求是给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划分节奏。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参考书》所给的答案如下: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如果单从音调上去考虑的话,两字一个节拍,这样的划分无疑是正  相似文献   
7.
8.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包含三种成分:即中国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传统文化;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形成的新时期文化。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这三种文化凝聚而成。中华诗词作为这三种文化的文学表现形式,使民族精神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毛主席诗创作的时间顺序,分三段阐术述了字其写作的特点及内容。  相似文献   
10.
诗词中的“寄托”是指作品中的寄情托兴,它是我国诗人和词人惯用的手法。“寄托”起源于传统的比兴手法,它由一个诗章、一个意象的比兴,发展成为全篇的比兴,而寄寓表达词句表层意思之后的作者的深层的情志,只把诗词表面的形象作为载体,这种表现方法就成了“寄托”。比如李白的《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