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马叙伦从"<说文>学"和"六书"说出发考察中国文字,"六书二系"说是他的理论核心;他通过实践分析认为俗字不合"六书","六书"理论适用于金石刻辞文字;并吸收新材料新方法研究"六书",阐释许慎的文字学思想.马氏的文字学思想固守传统,相对保守,但保守之中也表现出进步性,如"三书说"和语源学的思想对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白虎通》声训虽然与《释名》目的不同,有牵强附会之嫌,但其中确实有一大部分科学地阐明了事物的得名之由,也有的进行了一些正确的推源和系源,它对现代语源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语源学原理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所以在利用谐声偏旁进行词汇教学时,教师不需要把语源学原理面面俱到地向学生讲解。只需介绍一部分谐声偏旁所包含的隐性意义,并强调这些隐性意义是非交际性的,让学生注意到一组同源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可。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郑玄的语源学思想与其同时代其他汉儒进行了比较研究。郑玄是对专著类著作的语源学思想的补充;在注疏类作品中他的声训成就又是首屈一指,无人可及的。  相似文献   
5.
《释名》是我国首部语源学述,但由于后世对该书存在诸多误解和偏见。使得这一开创性的语言学要籍没有得到公允的评价和足够的重视,因而影响了对其积极意义的继承和发挥。本要澄清后世对《释名》的某些误解并考察《释名》因声探源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重新认识和评价它的重要的理论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化、教育、职业和劳动这四个概念,以及表达它们的汉字反映了劳动组织所植根的社会历史背景。因此,在汉语语境中对这几个概念进行语源学分析,了解其特定结构和形成过程,把握其蕴涵的精神实质,对于准确理解就业管理、职业世界和职业教育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音义探源法是现代语源研究方法的直接源头,相对中国古代的其他语源研究方法来说,它显得更为有效。音义探源法肇始于宋末元初,伴随着古音学、音义关系理论、语义学的发展,到清代发展到传统语源学史上的最高峰。王念孙精研古音学,对音义关系有较深入的理解,又在《广雅疏证》中明确提出了“命名之义”的概念,还重视义证,这使他运用音义法探源,取得了远比前人大得多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成都方言中,有一个词"[mɑ■44]",单用时表示动词"喂",重叠为"[mɑ■44mɑ■44]"时表示小孩所吃食物之义。笔者从汉语语源角度,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认为"[mɑ■]"起源于婴儿的自然发音"[mA]"(汉语拼音形式为"ma"),表示母亲的乳房或者乳汁的意义。后来,"[mA]"逐渐音变为[mɑ耷],而其词义也因为古今的流变,变成泛指小孩所吃的一切食物。后来由于其词义的继续流变,逐渐产生了动词"喂"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们在总结传统语源学研究成果时,对只明言声音关系或意义关系、实际上却是“声义同(近)”的材料重视不够。本文以《广雅疏证》作为突破口,考察统计了“声同声近声通”在该书的使用分布情况,分析了它的含义,发现《疏证》的“声同声近声通”除纯粹说明声音关系外,还可能指同源词、通假字、异体字、联绵词或名物词的不同书写形式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根据语源学理论,以研究源于希腊罗马神话的英语词汇的词类和分布,及部分英语习语来探讨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