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教育   46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清初,因战乱频仍,政权更迭,士人的危机感顿然加剧,社会上逐渐形成以经世致用和博古通今为主的学术思潮,这两种思想深刻影响着清初骈文的内容和风格。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清初骈文家如陈维崧、吴绮、陆繁弨等皆关注现实,抒发真情实感,故清初骈文具有时代感和重情意识;而崇尚“博通”的学术追求,反映在骈文创作上表现为追求富丽典赡之美。清初骈文内容的充实和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清初骈文的复兴,为清代中叶骈文全盛开拓了路径。  相似文献   
2.
正这些明星曾经是同班同学,你们知道吗?芳姐:一个古风男神,一个重情重义的十三阿哥,另一个我现在还记得她轻灵的《飘雪》。上戏才俊年年有,01那年特别多。朱文君:一个班里出现了可爱呆萌的猪哥哥和闹腾泼辣的雪姨,上戏的路数果然广。  相似文献   
3.
徐维敏  吴颖  During  黄栋 《音乐世界》2007,(14):40-45
"美特斯·邦威加油!好男儿"的激战越演越烈,对于选手的讨论也呈白热化状态。站在聚光灯下的乔任梁和李易峰,被很多人以近乎苛刻的标准来要求着,可更多人忘记了,他们只是20岁的大男生。一路走来,他们有笑、有痛、有寂寞,有年少轻狂,有感情用事,在压力之下学会承受,在眼泪中学会长大。这个夏天,这两个重情的男生,我们不愿错过。  相似文献   
4.
《牡丹亭》、《长生殿》是明清传奇戏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牡丹亭》创造了明代传奇戏曲的一个高峰,《长生殿》在继承了《牡丹亭》创作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所进步。这两部作品存在着共性和差异,比较两个文本可以发现,《牡丹亭》、《长生殿》都以情作为作品的艺术表现实质,"大旨谈情"是两部作品的最大共性。然而分析作者题词或自序会发现,两位作者对情的看法是存在细微差别的。在《牡丹亭》、《长生殿》"以情为本"的基础上,也可看出明人和清人对情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5.
杨慎坚守程、朱理学,反对阳明心学,而他的思想中却有与阳明心学相似处.杨慎反对泥古,主张自树立,与其时之文学复古思潮异趣;但是他的文学观念中却有复古的成份.杨慎批评复古思潮宗杜的倾向,崇汉魏六朝,与其时复古思潮宗盛唐异趣;但是他同时又赞美盛唐.杨慎论诗持重情说,但是在实践中又往往以理碍情.他的文学观念中交错着多个文学思想来源,与两个文学复古思潮之间出现的多元文学思想倾向有关.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哲学中,情感和理性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神话和宗教主要是先民们悲喜莫测的情感表达。自然哲学则更多地体现了理性的光芒。由重情转向重理有其可能性:宗教和神话中有理性哲学的质料;有其必然性:人类自身思维的发展需要从形象化的语言过渡到抽象的语言,哲学本身是思辨的学科。  相似文献   
7.
易范 《大观周刊》2012,(23):53-53
隐者陶渊明以田园诗著称后世,然而有些描写他家庭生活的诗文,展现他作为儿子、丈夫、父亲、兄长难得的情义。本文通过他与母亲、妻子、孩子、弟妹之间的情义,展现他的重情,同时简单分析他重情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苏轼经过"兴学-重教-办学"的教育之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求实重情"的教育思想.通过对"求实重情"的教育思想及教学理念的解读,人们可以发现,"求实重情"对今天的教育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诗歌中的真     
诗歌被视作"真善美"的化身,然而诗歌之真,对于一些习作者而言,在今天还是说不明白的问题,或许还认为诗与真没有什么关系,诗不就是想象力,不就是内心的表达吗?然而,今天诗坛许多让人们诟病之处,恰恰与诗歌的"失真"有关系。诗歌不是记实性的文学,就事与情"而言,诗重情;就"外  相似文献   
10.
杨胜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1):50-51,108
杨巨源是中唐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他仕宦经历丰富,交游广泛,诗名颇盛。其诗歌中所体现出的儒家思想主要表现为爱国之情、济世之怀、仁爱之心和交友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