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王粲     
王粲(177年—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东汉末年文学家,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王粲是七子中诗、赋最佳者。其诗语言刚健,词气慷慨,《七哀诗》堪称代表,反映了汉末离乱和人民痛苦,对当时军阀割据的局面深表憎恶。《登楼赋》也颇有名。在七子中成就最大,与曹植并称为"曹王"。明人辑有《王侍中文集》,张溥辑有《王侍中集》一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似文献   
2.
汉大赋以后是魏晋小赋的繁荣时期。阮瑀的《筝赋》不仅在篇幅与文采上代表了魏晋小赋的写作特色,更在其思想底蕴上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它包含了在汉儒那里得到极大发展的"天人合一"思想,还以筝音为喻说明了在当时颇具代表性的理想人格观。另外,此赋还为中国音乐史提供了一定的筝法演奏资料。此篇小赋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在文学史及音乐史上都应受到相应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文选》卷四十二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一文的李善注,多有脱漏舛误之处。文首题注误植写作时间,对解析文本写作背景造成误解。有关该文为赝作的说法也是因为李善妄注"交州被执"和"豫章拒命"两事,导致事件中时间、人物错乱而不能合于史籍。其正文注释也颇多值得疏通补充之处,若不加辨析,轻易将李善注的少数错误史事比附文章,强为之解,则亦可能谬以千里。  相似文献   
4.
从文学年代学角度看,建安十三年、建安十七年均是建安文学发展和转变的重要年份,文人心态、文学创作的题材内容和风格前后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建安十三年文人齐集邺城,建安文学开始进入创作繁荣期,建安十七年阮瑀之死对建安文人的心灵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建安文人的心态由乐转悲;表现在文学题材上便是大量以寡妇为描写对象的哀悼之作的产生,由此拓展了建安文学的创作题材;文学风格上则是哀感之心大于雄深之气,伤生之意多于哀世之情,使建安文学展现出多元化的风格倾向,在建安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琳、阮瑀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他们以散文见长,其"章表书记"享誉当时;诗歌创作也有较高成就,体现出了建安诗歌的特点;他们擅长小赋,为小赋进一步繁荣也作出了贡献.虽然两人文学成就相当,作品也都呈现出建安文学的总体风格,但由于个体气质及人生态度的差异,两人的风格特色还是不尽相同的.  相似文献   
6.
阮瑀和应玚的文质论有相同之处,都肯定了文质并重.但是他们的侧重点不同,阮瑀重质轻文,应玚重文轻质.两者的文质观表现在创作中,形成了他们在创作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建安七子中间,陈琳、阮瑀最值得作一比较,也有必要作一比较。陈琳和阮瑀都擅长散文,但陈文气势雄壮,文笔劲健,阮文情志绵密,文气平顺;阮瑀的诗歌成就胜过陈琳,陈诗悲壮刚劲,是建安风骨的典型,阮诗悲凉低沉,已有正始之音的某些特点;陈琳的征战赋更多地受汉大赋影响,辅张扬厉,词采华丽,气势雄壮,而阮瑀的咏物赋更多地体现出抒情小赋的新气象,篇幅短小,比喻形象,抒情性较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