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34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晰 《浙江档案》2003,(11):33-33
蒋介石二公子蒋纬国,逝世虽已六年,但因其是名门之后,身世又扑朔迷离,故长期以来倍受海峡两岸广泛关注。人们也许不会注意到,蒋纬国晚年还有一段值得一提的精彩章节,那就是“爱梅花,亦爱中华”,将审美与爱国之情融为一体,实在难能可贵。蒋纬国,又名建镐,1916年10月6日出生,浙江奉化人,东吴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毕业。1937年赴德学习军事,1939年夏毕业于德国陆军慕尼黑军校,后入美国陆军航空队战术学校学习,尔后又转入装甲兵中心见习。1940年底回国到胡宗南部任少尉排长,1945年到国民党军装甲兵部担任第三处处长,后随国民党军溃败逃往台湾。1950…  相似文献   
2.
陆九渊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他的哲学和教育上,还表现在他对“化民”思想的重视与战行上。深入探讨他的“化民”思想产生的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是两点:一是家学影响,二是时代促成。  相似文献   
3.
“心即理”是理解陆九渊心学的最重要的哲学命题,陆九渊在宇宙本体和社会伦理的意义上,提出了“心即理”这一命题。“心即理”的真实意蕴在于心理合一,而且与朱熹“心与理一”论相比较,这种“心理合一“具有直接、简易、人人可为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对钱钟书先生于《山谷诗》任、史二注所作的补注的读解。钱先生根据“阐释之循环”的原则,来读《山谷诗》任、史二注,发现了其许多长处,也发现了其许多疏失。  相似文献   
5.
意象说浅探     
刘勰的意象说源远流长,从质文关系探讨了"意"、"象"、"言"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其流转,以揭示"意象"的生成、变化及美学特征。由于刘勰将"意象"作为质文关系的综合核心看待,所以其"意象"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影响了中国古代后起的许多文论学说。  相似文献   
6.
明代温州知府何文渊是一位能臣、清官,但在温州民间传说中却被丑化为一个心胸狭隘、凶狠毒辣的封建官吏。历史与传说之间呈现出一道扑朔迷离的鸿沟。通过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关系,运用族群认同以及历史记忆等相关理论,解读何文渊传说,探讨历史与传说的关系。研究表明:何文渊传说是明清以降温州人族群认同的形象表述,是温州民众对当地历史的集体记忆。中国传统社会里知识精英和普通民众之间的思想互动,使中国文化具有历史与民俗传统交融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明初无名氏所编《诗渊》(残本),今天所存为手稿本,卷帙浩繁,十分珍贵。这是一部规模相当巨大的、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它保存了从汉魏六朝到明朝初年约一千六百多年间大量散佚了的诗歌,丰富了我国古典文学特别是汉魏六朝文学和宋代文学的宝库。《诗渊》收诗约五万多首,其中十分之二三不见于过去刊印的和新印的古籍。收词近一千首,其中大部分不见于《全宋词》、《全金元词》。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功利化的时代,人们变得越来越世俗,失去了对高尚的追求。陆九渊的心学理论,重视"志"在人的道德成长的作用,认为人有了远大的志向,道德成长才会有方向和动力,因而强调辨志、立志、行志。针对当前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我们需要强化立志教育,给青少年道德成长以高尚的引导和动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沧州唐拳     
唐拳,据拳谱载,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由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子,李玄(元)霸所创。唐太宗李世民为李渊次子,自幼习武,是一代文武皇帝,他对此拳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后流传于世。  相似文献   
10.
朱熹和陆九渊作为宋明理学思潮中理学和心学的重要代表,二对心性的体认和把握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二心性论的相通之处共同反映了理学思潮的特征,但二的心性论也有区别。本从心、性以及心性关系等方面详细论证了二心性论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