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析四川广安出土的“陈寿故里碑”所引发的《三国志》作者陈寿和宋状元何涣的籍贯问题,认为清代刻立的“陈寿故里碑”没有多大的学术价值,不足以动摇陈寿为南充人和何涣为都江堰人的传统说法。  相似文献   
2.
刘敏 《寻根》2013,(6):133-135
陈寿,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三国志》作者。(《华阳国志》云:“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受学于散骑常侍谯周,治《尚书》、三传,锐精《史》《汉》,聪警敏识,属文富艳。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察孝廉,为本郡中正。  相似文献   
3.
<出师表>是一篇情辞恳切、肝胆照人、影响深远的散文杰作,选自陈寿撰<三国志·诸葛亮传>.这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伐魏临行之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出师表>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形势精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点建议;第二部分是追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并表达出师北伐匡扶汉室的决心.  相似文献   
4.
《三国志》是魏晋间的史学家陈寿所。《三国志》的材料来源,一为魏、蜀、吴三国的现成史书,一为有关记录和多方调查,搜集得来的史料,陈寿以《魏书》前4卷“魏帝纪”作为全书的纲领,另对三国人物作了各种名目的品评。《三国志》取材谨严,剪裁得当,叙事有法,笔简洁。《三国志》以其突出的成就奠定了它在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对后世的艺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取材于《三国志》的戏曲小说数千计,三国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越出国界,流传到日本与东南亚一带。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名著《三国志》、《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对后世著史治史都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这已为二千多年来中外研究中国历史学家所共识和接受.《三国志》作者陈寿,之所以获得如此巨大成就和声誉,除了他具有天资敏慧、勤奋好学的条件外,于成都太学师事谯周习研经史典籍有着至为重要的关系.本文仅就这方面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三国志》和《华阳国志》等书都有姜维于263年冬撤离剑门关东到郪、涪的记载,而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则认为姜维始终固守剑门关。认真考察,罗贯中之说更符合历史实际。因为姜维于263年冬撤离剑门关之说违背了此前姜维巩固边防的战略方针和实际行动,也不符合他战略意识强的作战特点,更不符合当时蜀国的战略部署,而实地材料也证明姜维一直固守剑门关。《三国志》和《华阳国志》的虚假记载的主要原因是史料不实。这些不实的史料都和《钟会传》的虚假记载有关,说明钟会想以此来平分邓艾的平蜀之功。这是司马昭默许过的事情,故晋人陈寿和常璩只能承认既成事实,不敢订证史实,说明真像。  相似文献   
7.
<后汉书><三国志>同作为"前四史"之一,到底孰优孰劣,人们一直争论不休.文章围绕这个争论,主要勾勒了从明朝至当代<后汉书><三国志>比较研究的历史.明朝是<后汉书><三国志>优劣之争的开始.<后汉书><三国志>比较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清朝、20世纪20-40年代,而当下对二书的比较研究则不免有些后劲不足.  相似文献   
8.
陈寿的《三国志》中可以看出他的一些军事思想-主张养农蓄力,先道德而后征伐,反对穷兵黩武;非常注重军事谋略,包括写战争过程较略而写谋略较详,重智计而轻匹夫之勇,借成败得失以见谋略的重要性;在行文中,多用出自《孙子兵法》的术语,表明他吸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并自觉地用以叙述与分析三国时期的战争。  相似文献   
9.
陈寿被网评     
<正>西晋那会儿安装摄像头,比我们方便。那会客厅乃至卧室里都有安窗子,窗子上贴的是毛边纸,这种窗户纸以前常常见,现在不容易看到,古装电视剧  相似文献   
10.
高平王粲     
余锡宝 《当代学生》2011,(12):36-37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皆惊。邕日:"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