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0篇
教育   92篇
科学研究   4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发生波的干涉现象时,两个振源相当于数学意义上的两个定点,加强区(或减弱区)上的点相当于数学意义上的动点,由物理知识知,这些动点到两定点的路程差是一系列不同的定值.而由数学知识又知,若动点与两定点的距离的差为定值,则该动点的轨迹为双曲线,故干涉图样中加强区(或减弱区)所在的线是一系列双曲线,从而如果较好地掌握了双曲线的知识,对研究波的干涉会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王彦 《物理教学探讨》2001,19(12):25-26
1.问题的提出 在1997年出版的高中物理试验本中,将音叉改为两个扬声器,并将室内演示改在室外演示,"在操场上安装两个相同的扬声器,它们由同一个声源带动,发出相同频率的声音时,也会出现声波的干涉".  相似文献   
3.
贵刊2004年第12期刊登了“为何不考虑这两列反射光线的干涉”一文,刘晓峰老师从时间相干性角度分析了用干涉法检测精密光学器件平面的平整程度时,不考虑从样板上下两表面反射的两列光的干涉的原因分析,笔者对此颇存疑义.  相似文献   
4.
冷国华 《物理教师》2004,25(1):8-29
声波的干涉实验是说明波的干涉现象的一个重要例子,由于声波是纵波,因此做好这个实验能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波的干涉.在物理教学中通常使用音叉来实现声波的干涉,但对该实验的理论分析和实际效果的研究会发现其存在着一些缺陷,需要进行改进. 1 音叉声波干涉实验的缺陷 音叉声波干涉实验通常是这样来进行的:敲响音叉,围绕音叉走一圈,或音叉转动一圈,在此过程中能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光的干涉问题,计算要求不高,但对光的干涉现象、产生的条件及有关应用等问题的判断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我们对光的干涉现象、产生干涉的条件及有关应用等内容必须熟悉  相似文献   
6.
原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一节,安排了这样的演示实验:用两个相同的音又,左边音叉旁挂一个塑料小球,敲击右边的音叉,发现塑料小球弹开。说明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传给了左边的音叉。这个实验能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事实上这个实验很难成功,因为它对音叉的频率要求很严格。现行教材将此实验删除,却没有新实验来替代。笔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设计了一个替代实验,供大家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五年级《科学》(青岛版)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主要是通过实验让同学们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为了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中仅提出了用"音叉"这种器材来做这个实验。我一直认为单用一种器材做实验来说明一种道理,会使学生产生牵强的感觉。因为,  相似文献   
8.
1 问题的提出 2006年高考理综第22题考查了学生实验“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内容为:(1)利用图中装置研究双缝干涉现象时,有下面几种说法。  相似文献   
9.
《科教文汇》2012,(26):F0004-F0004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1845—1921年),因发明基于干涉现象的彩色照相术,于190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0.
1.声音的产生例1如图1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