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差比句定中短语比较项的出现常常是不对称的。文章通过考察分析6种差比句式变换情况,发现:(1)差比句定中短语比较项具有“整体-部分”比较的意思,且具有语言共性;(2)定中短语是否表“整体-部分”义既受到领有标记“的”的制约,又受到定中短语语义关系的制约,还受到差比句式构式赋义的制约;(3)形容词比较结果项的语义指向会干预定中短语比较项的“整体-部分”义的判定;(4)差比句比较项的对称只存在于理想认知模型中。  相似文献   
2.
在语义平面上研究汉语短语的语义结构,构建语模系统,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不仅仅动核结构是有核心的,名词性短语也是有核心的。我们对具有领有关系的单名核语模进行了下位分类。根据名核与名元之间的语义关系,可分为领属关系、处属关系、时属关系、从属关系、隶属关系、性属关系、分属关系七个小类,并给出了变换式。  相似文献   
3.
戴玉珊  许曦明 《现代语文》2009,(10):104-106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主要从领有者、领属标记和领有物入手对比分析了英汉各自的领属结构表达,旨在发现其隐含的认知差异。研究发现:英汉领属结构遵循着相似的认知机制和认知图式。且英汉两种语言中原型领属结构的语义特征相同;汉语中“的”的隐现,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部分符合认知语言学中的距离象似性原则,其中,对于原型领属结构而言,只有亲属关系的词具有不可让渡性,带不带“的”比较自由;英语领属结构中既有属格’s又有of结构表达,反映了英语国家人民即习惯顺序,又习惯逆序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西周时代宗法制的层级分封,建立起了国家控制土地的贵族层级领有制,其基础是公有私营的井田制。西周控制土地方式的特点是:周王在周礼理念和分封实践中拥有天下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分封诸侯拥有封国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中下级贵族拥有封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有限的处分权利。  相似文献   
5.
“随便”的词汇化和语法化与“便”的语义变化密切相关,而“便”的语义与其领有者相联系。“随+X+便”中定语“X”有客观情况领有者和主观意愿领有者两类。一定语境中,“X”能省略,但唐代以前只限于客观情况领有者,“便”指“客观情况之便”。唐代时,省去的“X”可以是主观意愿领有者,受句法组合成分的浸染和“便”的领有者的变化,“便”指“主观意愿之便”,“随+便”词汇化为形容词。在清代,受句法位置、“便”的领有者丢失的影响,“便”的语义进一步虚化,“随便”语法化为连词。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领有名词提升移位后处在宾语位置的隶属名词的赋格问题.假设汉语中也存在一个类似于功能性语类的曲折词Ⅰ,认为汉语的动态助词"了"是一种时态标志,相当于功能性语类Ⅰ,可以给领有名词提升后留下的隶属名词赋格,解释了汉语中诸如"张三死了父亲"类现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领主属宾句中的领属关系源于局部成分统制结构与具体词项的语义内容两个方面;领有名词提升说缺乏理论动因和实证支持,而且无法克服重复赋格的难题;EPP和Ф特征独立核查的主张实质上有违近期最简方案的精神:所有句法操作都应该基于探针-目标之间“各取所需,相互匹配”的一致关系。  相似文献   
8.
“有”字领有句的语义倾向和信息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合格性测试和网络统计显示,现代汉语有字领有句具有表好(褒义)和表多(主观大量)的语义倾向,主要表现在领有句宾语强烈地、甚至刚性地排斥负面定语和主观小量定语,排斥程度因宾语、定语的小类而异。文章认为这一排斥缘于两个因素。一是汉语有字固有的表好表多倾向,二是汉语句子自然焦点居末的要求。汉语句子排斥不包括宾语核心、单由定语充当的自然焦点。有字固有的表好表多倾向要求信息强度较大的定语在语义倾向上与宾语核心保持一致,以与核心共同组成一个尾焦点板块。假如这种定语与领有句的语义倾向相违背,定语会成为不包括核心的独立焦点,从而违背尾焦点原则。  相似文献   
9.
根据生成语法理论,“张三被杀了父亲”与“张三死了父亲”两种句式中均含有不能赋宾格的动词形态,因此这两种句式都是通过领有名词提升移位形成的。本对这两种句式的语义、句法进行了统一的描述,并指出汉语中之所以有大量的此类句子是因为语用的需要,这种句式是因汉语作为注重主题的语言之—信息表达的需要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讨论比较句中比较项为"X的Y"结构时的替换情况。该结构虽然表达多种复杂的语义关系,但从构成成分间的可分离程度看,可以用"整体—部分"框架进行概括,并由此对替换项的情况加以解释,即:典型框用"X"替换,非典型框用"X的"替换,而不构成认知框的则不能被替换。成分间可分离程度的制约因素是名词的领有性强弱和动词的及物性强弱,领有性/及物性越强,越能表达不可分离关系而形成"整体—部分"认知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