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哈金短篇小说集《落地》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了华裔飞散者的生存体验。华裔飞散者既是中国人,又是美国人;既不是中国人,也不是美国人。身份的迷失使他们失去归属感,从而引发身份的焦虑;爱情的异化使得原本孤寂的心更加孤寂,在难以自控的情感中无所适从;异质文化背景下华裔飞散者对亲人的复杂情感也致使他们与故国渐行渐远。哈金以无限深情的笔触描写了平凡人的生存状态,表达了普世关怀的情愫。  相似文献   
2.
《疾病解说者》是印裔美籍女作家裘帕?拉希莉斩获普利策小说奖的处女作。本文从作品总共九则短篇故事中抽取四个婚姻故事构成故事环,在利用“飞散”的社会学、人口学意义阐明移民婚姻的病症根源之后,采取“创伤理论”分析“断裂性焦躁”在四个婚姻中的具体症候,并通过解读“飞散”在全球化语境下收获的新意说明新“家园意识”的确立是移民婚姻关系和整体生活恢复健康的最佳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3.
《金鱼》是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一方面展现了黑人女性的卑贱社会地位——"属下的属下",另一方面探索了黑人女性如何超越这种卑贱社会地位的文化策略——"飞散"式的诗意栖居。作品表达了作者对20世纪种族冲突、民族纠纷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类终极家园——"心灵原乡"的不倦追求。  相似文献   
4.
5.
6.
萨尔曼.拉什迪在《午夜之子》中所采用的跨界、碎片般的视角与作者长期的飞散(diaspora)经历密切相关。《午夜之子》展示了飞散者试图通过书写来完整自身历史、回归家园的努力。同样,碎片式的视角也给予拉什迪以独特的视角来重新解读历史和记忆。  相似文献   
7.
咀嚼蒲公英     
那一天我心情沮丧,胸臆里淤塞的不痛快由许多零碎的遭遇组成,类似一些杂乱的堆得很高的干柴,而一个打给我的电话仿佛擦亮的火柴,砰地燃起一股怒火。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非饱和多孔沥青混合料冻融变形特征,采用应变片测量了 3种空隙率和6种饱和度的集料最大公称粒径为13.2 mm的OGFC-13的冻融变形,并利用冻融循环前后肯塔堡飞散试验,分析了饱和度、空隙率和冻融循环次数对OGFC-13抗飞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结时间的延长,饱和度较低的OGFC体积逐渐收缩至稳定,完全...  相似文献   
9.
新生的翅膀     
秋天的夜晚,风中弥漫着刺骨的寒气,飞行了一天的我又饥饿又劳累。在一次大风暴中,我和同伴们飞散了,此时的我正苦苦地找寻着前往南方的方向。我的伙伴们或许早已飞到了那温暖花开的地方,他们将在那儿与我会合,等待明年春天的到来。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几点冰凉的雨滴悄然落在我的翅膀上,我心慌意乱地扑打着翅膀,寻找避雨的地方。顷刻之间,小小的晶莹的水滴就变成了千万颗豆大  相似文献   
10.
飞散的视角对菲利普·罗斯的小说集《再见吧,哥伦布》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小说中飞散者背离传统寻求同化的失败,作者对僵化传统者的讽刺,混合身份的成功塑造表现出罗斯既反对固化身份又反对同化,提倡混合身份的飞散意识,这也是他提倡的飞散者应该具备的生存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