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5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相伯     
教育家马相伯,原名志德,又名建常。改名良,字相伯,晚号华封先生。他于1840年4月17日出生于江苏丹徒一个天主教家庭。8岁入塾读书,先学天主教经典,后学儒家书籍,但他喜欢探询天象奥秘。11岁进入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上海创办的教会学校——徐汇公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先后获得文科奖赏、圣学奖赏、西文奖赏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阐述了马相伯对西方科学人文教育精神的有机吸收和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理性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多维地审视了其中西汇合的文化教育见解。这些见解对于当代中国新教育改革和新文化建设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脊梁     
那是多么清瘦的背影,一袭袭长衫,一卷卷书册;那又是多么挺拔的姿态,昂扬、不屈。我们隔着百年相望,却仍唤他们:“先生。”百余年前,这样一群年轻的书生,怀揣着一腔热血与满怀壮志,行走在中华大地之上。他们之中,有让“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未名湖畔生根发芽,“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蔡元培;有坚信容忍是自由的根源,予世间永在光明的胡适;有自称“是一只狗”,“叫了一百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的马相伯;有一手缔造南开系列学校,笃诚实践教育救国之志的张伯苓;有直言“所  相似文献   
4.
5.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晚清时期他积极参与立宪运动,辛亥革命后与时俱进,力主实行民主共和制。马相伯对中国近代的宪政建设进行了思考,其宪政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其一,宪法中的制度设计要合理;其二,中国宜采用联邦制;其三,中国实施宪政的关键是实行民治。他的见解虽有局限性,但也不乏真知灼见,尤其是关于民治的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相伯(1840年-193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在教育、宗教、政治等领域都有卓越贡献和重要影响的人物。作为教育家,他是震旦学院和复旦公学的创始人,公教大学的主要设计。他还联合章炳麟、梁启超等人,以法国阿伽代米(L’Academie Francaise)为参照对象,发起创建了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函夏考苑。作为一位天主教教徒,他是宗教改革家和中国教会自主运动的先行。  相似文献   
7.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驱与开拓者 ,在其办学实践中 ,马相伯的独特的治校经验和高超的管理艺术 ,对深化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管理仍然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函夏考文苑”的倡议始于1912年10月,至1914年夏销声匿迹,马相伯、章太炎先后为此付出努力。发起人以及名单中所列的专家在学界地位举足轻重,在政界亦颇有作为。他们与大总统袁世凯的紧密接触也为函夏考文苑之议的前前后后抹上了一层政治色彩。本文着力于重新发掘民国初年,这个创新性的“独立的国家学术研究院”之议背后的政治因素。它的倡议“有始无终”,从政治变幻与制度转型的维度来看亦是无出常理之右。  相似文献   
9.
1.马相伯是鸦片战争发生那年出生的,十二年后进入上海徐汇公学。有一天,马相伯被带往黄浦江上的英国军舰内参观,令他大吃一惊的是:英国的船也旧、炮也差,被清朝官员渲染的威力无比的洋炮,与他幼年在镇江所见的江防大炮相比,毫无差别。以下是对这段表述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是  相似文献   
10.
丹阳因“丹凤朝阳”的古老传说而得名,又因是马相伯、吕叔湘、吕凤子、匡亚明“教育四大家”的故乡而闻名。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发展以校长为本”的理念,围绕“推进全面教育现代化”目标,遵循规律,统筹兼顾,着力打造区域教育品牌,教育事业呈现出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