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按下葫芦起了瓢王小波1997年突然去世后,不管是捧他的还是骂他的,我越看越不明白,越说越不像我那位同学。我和王小波熟得不能再熟了,可看这些人写出来的王小波,我根本就不认识。有人引经据典地痛骂王小波。有人引经据典地热捧他。其实对鲁迅的评价也是如此。不管如何褒贬,所有写出来的鲁迅都和我从《鲁迅全集》里读出来的不是同一个人。  相似文献   
2.
彭定安先生是我国著名社会科学家,其研究涉及多种学科,且均达到相当高度与深度,并产生了国际影响。他堪称辽宁社会科学第一人。彭定安以鲁迅学为原点和放射点的社会科学研究、大文化研究有如下几个特点:有着自觉的使命意识;有着鲜明的实践性品格;又是个性鲜明的独特的"这一个",其学术研究往往饱蕴着激情,充满了人性和人文关怀。彭定安的以鲁迅学为放射点的社会科学研究和大文化研究,其意义不独是彰显着彭定安本人的学术个性,并且由于他的独特理论建构与社会实践,证明了鲁迅学不独是中国现代文化文本的理论构造,亦是整个人类文化正确发展走向的理论构造,或者说是这一构造的核心质素。彭定安由鲁迅学走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科学研究和全人类的大文化研究,不单显示出他本人的学术研究的走向与发展和深化,并且昭示出鲁迅学本身通向整个人类的大文化的内驱力。彭定安发现、体验、亲和了此种内驱力,因而成就了自己,更成就了鲁迅学。他本人即是鲁迅学在时间上无限久远、在空间上无限扩大的证明。  相似文献   
3.
在世纪之交,伴随对于文化的关注,旧的传统和价值观念的解构,鲁迅研究与前期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革中,由于毛泽东同志的点评,鲁迅被作为知识分子的榜样不断神化。尔后,产生了“学鲁迅”的“鲁迅学”。如今,鲁迅已经屡遭贬损和否定,甚至要被当作“老石头”踢开。短短几十年间,发生了大幅度的转变,不得不让我们深思:鲁迅研究在当代还有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年前被外地朋友问到去阜城门怎么走,说明时颇费了口舌。事后想起美谚中有:“纽约吗?到耶鲁大学往南就是”——退回去三四十年,或许就可以套用这句话了:“阜成门?到鲁迅博物馆往西就是。”现今呢,鲁迅对中国文化的经典意义虽称无可替代,但鲁迅学已不再是显学,鲁迅博物馆只能保留人文意义上的地标作用了。这引发我记起鲁迅的“显赫年代”里一些相关的人事,于是起意作篇短文。  相似文献   
6.
鲁人 《师道》2010,(1):18-19
鲁迅先生的思想之深刻,文笔之犀利,行文之简练,在中国文坛至今罕有可与之比肩者。然而,除了思想、文学上的成就,先生在教育上的建树却鲜为人提及。先生自1909—1927年,期间或做教师或做教育部官员,在教育战线工作了18个春秋。18年占了他生命三分之一,虽然,时间并不能使一个人成为教育家,而先生堪称教育家,实在是他在教育观念与方法上有许多至今仍可为我们所借鉴,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在2003年第六届国家图书奖评奖中,广东教育出版社有七种图书胜出。其中由我任责任编辑的《中国鲁迅学通史》、《护士长日记》分别获得国家图书奖和国家图书奖特别奖。  相似文献   
8.
鲁迅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创始人。其艺术美学思想博大精深,鲁迅先生关于继承东西美术传统的观点,今天看来也不失为真知灼见。如今,鲁迅先生的艺术美学思想,已成为我们的传统,我们应该通过辩证的扬弃来吸收、发展它。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文章,不仅思想内容深刻,写作艺术也极高明。因此,我们在学习鲁迅的文章时,除了要从思想上受到教育外,还要学点写作上的方法。本文试从叙述的角度出发,谈点基本的却很重要的为文之道,希望同学们不要轻视这些东西.把这些基本的东西学精了,记叙文的写作水平自然就提高了。下面我们来看鲁迅先生是如何在叙述类文章中运用这些基本写作技巧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鲁迅的《野草》(1927年),势必是一种修正视角下的研究。自1955年冯雪峰发表"《野草》"一文(《文艺报》第19期、20期)后,可以说,针对《野草》的"政策"曾一度趋于稳定。《野草》是一部散文集,包括23篇文章,是鲁迅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些文章创作于1924年到1926年间,当时鲁迅正定居北京。也就是说,当时他是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