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教育   30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缪之所以饮誉于世界文坛,是与其独特感受世界的方式描摹并刻画着"疏离"、"荒诞"、"反抗"、"自杀"、"自由"与"正义"为重大主题的戏剧作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更需引起关注的是,他以高瞻远瞩的视域警醒地审视着当下人类现实的处境,强而有力地明示了己身存在意义所隐含的生命意识——"活得最好"与"活得最多",导出了"荒诞"意识背后隐潜、凝现着的种种生命精神与真实存在,势必给予人们可贵的生命思想以最新指引。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加缪逐步成为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热点,随着加缪《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神话》等作品的引进出版,论文、论著等相关研究成果数以千计,其中大多探讨加缪的文学创作、社会活动、作品艺术、哲学思想,对加缪传记的研究则相对薄弱。从编辑出版学角度出发,结合历史还原与现代阐释相关理论思路,对加缪的传记进行比较分析,既可以拓展加缪研究的路径,也有助于把握数十年来本专题研究的脉动与流变。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地论述了爱因斯坦在20世纪的物理学中,所作出的巨大而显赫的贡献。然而就连这样一位超越时空的科学泰斗,居然也屡遭诺贝尔奖委员会对他的冷遇与"嘲弄",从而揭示了诺贝尔奖也存在着不公正性。并将此结合诺贝尔物理学奖百余年的辉煌,谈谈我们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4.
解读了《鼠疫》中的象征,凸现了加缪作品"荒谬"和"反抗"的主题,颂扬了人们对瘟疫和战争的顽强反抗,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存状况和生命价值的深切关注及人道主义精神。指出在战争依然存在、瘟疫死灰复燃的今天,《鼠疫》仍具有重要的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5.
Over the past half century, Albert Camus's story ‘The Guest’ has attracted a great deal of scholarly attention. ‘The Guest’ focuses on the ethical dilemmas faced by Daru, a school teacher in Algeria, and the two visitors he receives one day: Balducci, a gendarme, and an unnamed Arab prisoner. This paper addresses Camus's text from an educational point of view. The first section outlines the position taken by Daniel Muhlestein, who analyses ‘The Guest’ in the light of Louis Althusser's distinction between Repressive State Apparatuses (RSAs)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SAs). The second section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educational reading of the text – one based on the moral complexity of the three principal characters. It is argued that the ethical questions raised by ‘The Guest’ are similar to those faced by many teachers, and that this is a story worthy of continuing educational engagement.  相似文献   
6.
The 2007 Nobel Prize in Physics was awarded to Albert Fert and Peter Grünberg for the discovery of giant magnetoresistance (GMR). GMR is achieved in metallic multilayers, where the resistance of the multilayer changes considerably by the application of a magnetic field. This has paved the way for high density data storage in magnetic media. (left) Debakanata Samal is a research scholar at the Deaprtment of Physics at IISc, Bangalore.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in magnetotransport in oxide multilayers, spintronics. (right) P S Anil Kumar is an Asst. Professor at the Department of Physics, IISc Bangalore.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in spintronics, magnetic nano-structures, surface-and thin-film magnetism, magnetotransport in metallic multilayers and oxides, and spin-polarized electron scattering.  相似文献   
7.
“荒诞”是法国20世纪50年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缪哲学美学思想表现的主题之一。加缪认为“荒诞”是人自身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一种相互冲突与抗衡,更是人对存在本身意义的一种生命意识的关注与反思。《局外人》小说的内核旨要正是对人类生存遭际中“荒诞”感的刻画与呈现,诠释了“荒诞”意识背后隐涵着种种深刻的生命意识哲理,给活在当下的人们以深刻的启悟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伦理思想的世界意义——施韦泽的中国伦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韦泽不仅是20世纪西方世界一个在文化和道德意义上的伟大人物,而且基于其实现西方文化再生的目标,对中国思想、特别是中国伦理也进行了独特和系统的研究:提炼了欧洲接触中国思想的进程,给予中国伦理以最高的评价,对中国文化的复兴充满了期待.在21世纪初中华文化呈现复兴曙光的关键时刻,充分了解和深入探讨施韦泽关于"中国思想的世界意义"的观念,对于中国学界提高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觉性,将提供有益的镜鉴.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是人类行为的重要控制因素。自我效能感在影响职业院校学生成长的诸因素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心理因素,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成为职业人有着重要的预测作用。职业院校应采取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帮助学生成长为合格的职业人。  相似文献   
10.
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棒球不仅是一项单纯的球赛而已。棒球始终被美国人标志为专属于美国的运动,一方面,导因于其无分族群、宗教或政治立场,深受所有美国人的热爱,另一方面,则导因于其被视作美国精神的象征;然而,很少美国人能够真正知道,在棒球起源神话故事的建构过程背后,其实存在许多复杂的问题。透过美国例外主义的切入讨论,分析虚构棒球起源神话背后的驱动力量,并讨论主流棒球起源神话,即杜博戴与库柏镇神话对于美国大众棒球理解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