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教育   63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兄弟》是余华搁笔十年之后带给读者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它展示了余华在叙事领域的新探索。通过与余华之前发表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相比,可以从主题和风格两个方面来探讨《兄弟》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作为权威话语的儒家思想,不仅在《水浒》中留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刻印记,并还以君臣、父子这一整套纲常秩序建构起小说的重要思想根基,具体表现为“事亲以孝”、“事君以忠”、“夫权至上”三方面。而在执着认同之余,小说对儒学也进行了大胆质疑及至无情颠覆。但这种反叛与颠覆,并不意味着政治意义上的权力更替与交接,而总是表现为理性与暧昧、庄重与谐谑、儒雅与痞俗——彼此之间的相互对话与抗衡。  相似文献   
3.
《水浒》所表现的主旨一直被人们误读,其实,在“官逼民反”、“替天行道”、“忠义双全”等旗号下,是吏胥、军官和地主等统治阶级的中下层集团纠合流民和市民势力发动的一次争取权力的斗争,对封建政权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冲击,而“八方共域,异姓一家”也只是虚幻的表象。  相似文献   
4.
自汉至民国有关《难蜀父老赋》的评论将近40条,其内容基本为三类:对该赋文体归属的异议;与刘勰认定该赋“有移檄之骨”论或大相径庭、或神交契合的评论;深悟该赋之作家、作品原生态的评论。通过研讨这些评论的科学性,揭示该赋“有移檄之骨”的魅力之“魂”是作者“自在流出”的“原始情结”,肯定了该赋“不是军书,胜似军书之魅力”说,阐释了之于文学批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原始情结”论和“两难主题”说。  相似文献   
5.
"狗耕田"故事是分布广泛、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一个故事类型.它从兄弟分家讲起,以弟弟分得的狗能耕田创造奇迹为核心母题.兄弟分家支配着故事形态的演变,关于兄弟间均分家产这一制度、习俗是它构成和流行的社会文化基础,在口头传承中起着教育青少年维护这一社会规范的作用.海峡两岸的兄弟分家故事和日、韩相关故事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王船山"治吏""养民"论及其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船山“治吏”“养民”论极具政治远见。他的“严以治吏”、“宽以养民”的政治主张,利国利民,启迪后人,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余华新作《兄弟》蕴含了作家对某些“更深的问题”的深沉思考与独特言说。小说圆融流畅的叙事节奏以及独特的儿童视角叙事充分显示出作家臻于成熟的叙事智慧,小说所涉及的苦难、历史、人性、死亡等主题注定了这是一部在内容和意蕴上都格外丰富而厚重的作品;而余华面对人类困境与历史苦难所出示的纾解方式以及他在小说中对人格体系的建构也暴露出他的创作缺陷和危机。  相似文献   
8.
余华《兄弟》中的群众是一个集体形象,它具有看客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展示着群体不同的性格特征;从叙事者角度进行分析,会发现叙事者与群众是一种对话关系。这打开我们解读《兄弟》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9.
赛珍珠英译《水浒传》是译者向西方世界推介及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该译本自出版以来一直深受读者欢迎,但国内对其褒贬不一、誉毁难断的局面并没有被打破。随着翻译研究逐步走向深入,译界有必要对赛译《水浒传》展开积极的探究与定位,以便为经典文献外译研究提供借鉴。事实证明,只有遵循科学的评价原则及满足所需的必要条件,才能全面而公允地定位赛译,促进本领域研究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鲁迅翻译厨川白村著作前后的生活境遇为基点,将《弟兄》置于白村创作论的框架之下进行观照。以《弟兄》产生的缘由、凸显于其中的鲁迅的生命的力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这三个维度来展示该篇小说的创作机制并由此窥探根植于鲁迅内心深处的苦闷与焦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