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0篇
教育   73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庄子思想中很多地方历来称为难解,如《齐物论》中"莫若以明"、"为是不用而寓诸庸"的思想意蕴,目前学界还没有令人信服的"正解"。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在于没有把握庄子独特的思维方式——身体思维。这是一种比通常认识论思维更为源始的,具有自身明证性和确定性以及具体情境性等特征的,与认识论思维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通过对这种思维方式的体察、辨析,便可对上述难解的庄子思想,进行较为合理、明澈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庄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了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人物形象中,以儒家圣贤著称的孔子却成为道家经典代表作之一《庄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人物形象。《庄子》杂篇中的孔子往往是反面人物,形象异化,与传统中神圣、儒雅、完美的孔圣人大相径庭。以杂篇代表《盗跖》一文来分析《庄子》散文所体现的孔子人物形象,这对于梳理儒道两家思想的渊源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庄子》33篇,一般都认为内7篇为庄子所作,外15篇、杂11篇则观点不一。古代注家曾指出其中有些作品并非庄子所作。近些年有不少论述庄子或涉及庄子的著作,不分真伪,将外、杂中部分词句当作庄子之文加以引用并大肆发挥,这种作法很不妥当。本文根据思想内容、语言风格对《庄子》外篇进行了全面的疏理。  相似文献   
4.
维特根斯坦和庄子都认为语言表达在哲学研究上有一定的界限。两者的语言哲学观可以通过3个方面的论述来进行比较:语言表达的困境、非语言的表现手段以及语言的生活化。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建立在逻辑分析基础上的西方哲学和崇尚顿悟的东方哲学,虽然在研究方法上确有不同,但在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这一古老命题上却遥相呼应,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是东方人文精神的一次回归。  相似文献   
5.
广西壮族丧葬习俗中蕴含着浓厚的道德教化思想,通过挖掘其中的一部分特别是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借鉴意义的因素进行分析,可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庄子是一个崇尚自由的人,《庄子》是一部诠释自由的书。《养生主》说养生同样是说“自由”,而要达到“自由”的境界,必须实现对“道”的观照。那么“养生之道”是什么?《养生主》用了几则寓言来阐释“养生之道”。最终让我们明白了“养生之道”就是“养神”,这也正是养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7.
文艺心理学上把创造一种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新的形象的想象称作超现实想象。《庄子》中的想象极富变幻与夸张的特色,主要缘于超现实想象的广泛运用。庄子运用超现实想象,与他的哲学思想、文化传承、思维方式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创造社作家的小说突破旧有小说的范式,力求与散艺术结合,呈现出强烈的散化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为将小说叙事功能转为抒情功能,将戏剧化结构转为散式结构。这一方面拓宽了小说的表现路子,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不足,即人物形象类型化,作品缺少含蓄美。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应概括为“至乐自然”。“至乐自然”是《庄子》评判音乐美的标准。美好的音乐有籁乐、至乐、天乐;不好的音乐有失性之乐、屈礼之乐、不适之乐。“至乐自然”反映了《庄子》对音乐本源的认识,音乐是“道、心、物”三位一体的产物。“至乐自然”规定了音乐“和”的功能。“至乐自然”肯定“有声”、“人为”之乐。“至乐自然”揭示了音乐审美的心理活动历程。庄子是道家音乐的伟大旗手。  相似文献   
10.
在儒、道、释三教合流的思想背景下,以庄学为中心调和儒、道、释,成为宋代庄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晁迥不仅积极调和庄子与儒家思想、庄子与佛学的关系,他还吸收佛学和老庄思想中的修道理论重新组合成“虚空为体,心息为用”的修身心法,体现了佛教心性论对宋代庄学的渗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