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篇
教育   75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围城》与《活动变人形》分别是钱钟书和王蒙的代表作,二者在内容上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但在结尾艺术、象征意象、叙述视角方面又有很大差异。从而显示出其主题思想存在不同。《围城》是哲学—生命层面的,《活动变人形》是社会—文化层面的,显然前者要比后者深刻得多。其原因表现在作家气质、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现当代作家中的同类题材中也有类似现象。  相似文献   
2.
幽默是语用的效果。创造语言幽默方法很多,比喻是其中一种。并非所有比喻都能产生幽默。只有能够使人产生超常规不协调感的比喻,才能够产生幽默。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是这方面的典范,总括它用比喻创造幽默的方法主要有:高贵低俗化、庄重油滑化、严肃轻松化、丑陋美好化、缺陷强大化。  相似文献   
3.
针对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和讨论,研究表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动特征已经不是简单地遵从于他们的主观意志,而是和多种复杂的因素联系在一起的,其中家庭的地域因素显著地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相似文献   
4.
《围城》的语言艺术深得世人称赏,其语言魅力与其运用各类辞格有密切关系,在各类辞格中,又以获得"钱氏比喻"美誉的比喻辞格成就最为突出。"钱氏比喻"参与《围城》的环境描写主要表现在整体环境描写和较具代表性的场景的环境描写两个层面,这些比喻中都有一些独到的手法。"钱氏比喻"的主要作用:一是使景物具象化,二是形成文化嘲讽意味的幽默,三是形成滑稽的地域特色,四是体现环境隐喻化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5.
《围城》问世以后,即成为一定时空下的历史存在,同时对它的读解也是一个历史的存在。特定时代的接受语境成为读解《围城》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只有理解了《围城》的接受语境,才能更好地理解它的接受史,对它作出更接近文本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及其著作《围城》一直受到学术界的热捧及研究,在学科内,有从思想、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学科外,有从文化史、哲学等方面都进行过研究阐释,更有许多学者对其翻译文本进行深度剖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围城》的研究,就要加大中西方文化各方面的融汇,为文学研究增加更新的、更深的部分。  相似文献   
7.
《围城》是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海派文学道德寻问一支的提升与改写,方鸿渐是都市世俗漩流中仅有的一点道德的血脉。方鸿渐之所以逃避自我生命实现的责任即自由,一是因为其对现代以来荒诞与虚无的病态人生的消极认同,二是因为其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消极面的渗透、影响。  相似文献   
8.
钱钟书《围城》中的知识女性,大多充满心计,内心世界复杂。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用尽手段。她们经常玩弄男人于股掌之中,但是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的限制,又无法摆脱父权的束缚,身上或隐或显的有一些小女人的气质。她们渴望自由,成为新女性,但又无法摆脱封建社会的限制。她们也试图积极的把握自己的命运,出国留学,独立工作,争取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独立。可以这么说,小说揭示出了40年代中国知识女性的想要突破传统束缚的生存状态和又不得不向传统屈服的无奈命运。  相似文献   
9.
高应达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2):13-15,19
文章以位于黔东大地上众多屯堡之一——盘石城为例,经详实的史料和实地调查,提出:明代修建于苗疆的各类屯堡,自然发挥了镇压少数民族的桥头堡的功能,但从盘石城的变迁来看,它们更多的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格局形成的重要见证。它们从一个纯军事的堡垒,逐渐演变为在各个时期发挥调节民族关系、规范民族交往秩序、见证民族文化的冲突与交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安良堡是福建土堡的典型代表,属闽中地区防御性乡土建筑类型,其防御理念和防御策略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研究认为安良堡作为防御性土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社会时期闽中地区的生存状态、经济模式和文化心理,也投射了动荡历史时期多姓聚居传统聚落的防御文化和防卫智慧。其防卫智慧表现为:点与线相结合的设防模式、以地缘为纽带的防御联盟、人与地相融合的防御体系和以信仰为支撑的心理战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