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凭对"高密东北乡"的独特叙事,莫言不仅获得了国内文坛主流作家的崇高地位,也赢得了国际文坛重要作家的充分认同。在葛浩文已译介的20多位中国现当代作家的近50部作品中,莫言的小说翻译最多。《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标识性小说,其英文版充分表征了葛浩文以"直译式意译"或"异化式归化"为原则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2.
从翻译生态学角度,以葛浩文的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探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协调好不同文化背景下翻译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规范环境关键在于译者应发挥主体性,合理使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并将两者视为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3.
方言词汇是作家们刻画人物形象、还原原文语境和增强作品真实性的重要手段。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东高密作家,莫言能够娴熟地运用当地方言。其作品《红高粱》通过方言词赋予小说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文化特色。译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正确理解方言词汇的基础上,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力求再现原文方言词汇的语言效果。基于此,通过实例分析,探讨葛浩文《红高粱》译本中方言词汇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葛浩文在中国文学英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葛浩文的英译实践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思路。汉学家译者可以为中西文化交流架起一座可信赖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在30年的翻译生涯里翻译了50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翻译的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同时,他也是一位汉学家,从事中国文学教学、研究30余年。葛浩文在文学翻译及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领域的贡献和影响也使他成了海内外学者、评论家、研究者、媒体报刊关注的焦点人物,有关他的生平、翻译思想及其译作的研究文献近年来日益增多,因此,对这类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对于翻译文学、海外汉学研究的推进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当代的著名作家,毕飞宇的多部小说被译介到西方国家并出版发行。本文结合胡庚申教授所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通过对其作品《青衣》的英译本进行分析,从对维度转换、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养三个层面对该译作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进行评价,并希望为今后的中国当代文学外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葛浩文的翻译思想,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Howard Goldblatt的翻译实践观——在尽可能忠实于源语信息的基础上,译者适时变通,甚至是再创造,以求翻译生态环境和谐统一,最大程度地对源语信息进行解码,为读者奉上至佳的译作。  相似文献   
8.
译者模式及其建构是中国文学能否"走出去"的重要因素之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适应与选择。"翻译适应选择论"是本研究的切入点,从原语翻译环境与译者之间的双向选择与适应,分析当下理想译者模式及建构要素,探究译者葛浩文如何使用翻译策略来适应译语翻译环境,选择合适的译文,从而得出最佳翻译策略。当下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理想译者模式是以葛浩文为蓝本的外国汉学家模式;葛浩文在灵活使用"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基础上有意识地偏向"归化"的翻译策略,同时结合适时的删译,这是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最佳翻译模式。至于译者的构建要素,也应当像葛浩文那样具有中国经历、中文底蕴和中国情谊。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及葛浩文的英译本为语料,分析英译本的特征。通过文本细读,发现译者对原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体现了译者“翻译即重写”的翻译本质观。  相似文献   
10.
秦媛媛 《海外英语》2012,(1):169-170
翻译活动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交流。该文从文化翻译角度分析部分葛浩文译文中文化负载词汇翻译的一些译例,旨在说明在文学翻译中,无论采取什么翻译方法和策略,译者都要最大限度的在目的语文本中再现源语文本文化语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