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53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风是20世纪中国最富创造性贡献的文学理论家。胡风以他的现实主义文学本体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论,构建出现当代文学史上既具独立性又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体系。由于他的理论创建更有力地坚持了现实主义,在现实主义独尊于中国现代文坛这一点上,胡风起到了一种特殊的推助作用。胡风文学思想所葆有的开放性视野和现代超越品格,使其持续成为现当代文学建设的理论资源,在激活、拓展和再造现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进程中,发挥着独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德育工作的发展是我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根据国内外情势的深刻变化,创造性地提出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党的德育工作。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与邓小平、江泽民的德育思想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新体系。文章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指导方针、核心理念、根本目标、主要内容、重点对象、思想基础、战略任务与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3.
与以往年谱“单记行事”,只记谱主好处,不说谱主坏处不同,胡适的《章实斋先生年谱》抓住谱主史学理论家的特点,全面深入挖掘谱主在史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也揭示和批评了谱主在社会伦理观念上的“卫道”偏见。这使本谱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也为年谱学开创了一种新的体例。  相似文献   
4.
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溯本求源、开拓致思的基础上,胡锦涛提出了"和谐世界"思想.从和平崛起战略的提出到追求和谐的愿景,从和谐社会的建设到和谐世界的吁求,和谐世界思想层层推进,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5.
以往论者论及胡瑗教育思想时,往往习惯地将其与"苏湖教法"、"太学法"联系起来,似乎都是胡瑗官学实践分不开甚至是相为表里的。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即将胡瑗教育思想放到宋初八十年及"庆历新政"前后书院发展的大背景中去,突出胡氏教育思想与其书院讲学的关联,特别是突出他与以范仲淹、孙复、石介为代表的睢阳学脉的紧密联系。这就将胡瑗教育、教学思想实践与整个宋初八十年民间私立大学(书院)的实践和"庆历兴学"联系起来,显示其既是宋初书院讲学历史的结果又通过"庆历新政"之教育革新反过来又促进了书院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苏雪林与胡适关于文化动态问题的两封通信,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长期以来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通信的核心内容并非关于鲁迅的评价,而是抗战前的文化领导权问题。两人的分歧,凸显了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不同视域下,右翼知识分子内部不同的政治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民生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近几年,学者们对胡锦涛民生思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从其的思想渊源、本质核心、深刻内涵、具体内容、理论价值、实践途径、创新之处等入手,全面细致地对胡锦涛民生思想做出了概括。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宣传思想工作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有着重视宣传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新世纪以来,胡锦涛根据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宣传思想工作进行了深刻论述。认真研究其理论,对于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胡适一方面解构了中国正统的诗学观念,另一方面又继承了传统诗歌中的非正统的诗歌观念,同时又接受了西方现代自由诗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现代语体诗观念。强调自然的言语、自然音节,追求以文为诗,强调诗体形式与思想情感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其语体诗学观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略论胡思敬的文化保守主义及其诗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思敬是辛亥革命前后为时论所怪的顽固派守旧人物之一。他在政治上追求复辟的遗老立场与其抗拒时代发展的没落的旧文化意识,在清末民初颇具典型。他的文化保守主义及其诗文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激荡的新旧文化冲突中,以扶持传统封建名教为己任的文化遗民的共同悲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