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75篇
科学研究   15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广(隋炀帝)以军事手段辅以文化战略抚定了江南,并以江南为基地实施了夺宫计划,在登基后又为发展和控制江南作了许多努力,最后欲避难于江南再图天下不成而亡。考察杨广与江南的关系,江南是杨广的政治生命所在,杨广是隋唐时期“南朝化”的重要人物。尽管由于统治失策,杨广经营江南最终归于失败但在一定意义上仍可以说,他是西魏、北周以来第一个走出关中本位、具有开放意识的统治者。  相似文献   
2.
东佘山居是明代隐士陈继儒的私家园林,陈继儒在此园中居住了32年,其间不仅完成了大量著述,而且肆意山水、任性自然,过着恬淡诗意的生活。东佘山居是陈继儒亲自参与修筑的园林,不仅投射了陈的审美趣味、人格理想,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陈继儒的"乡居"思想。东佘山居是陈继儒出与处、进与退的港湾,其中折射着诸多明代江南文人共同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3.
《研堂见闻杂记》是清初一部颇具史料性质的杂记。它以娄东人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明末清初时期江南社会之百态,包括由娄东抗清到江南抗清、由娄东人物到江南人物、由娄东科弊到江南狱案。在这些种种故事与人物的描写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易代的历史巨变对江南士人的冲击,又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的遗民情结。  相似文献   
4.
本文指明汉人对《离骚》的创作年代,均有作于怀王和顷襄王时期的自相矛盾之说,并无“均在怀王之世,决无作于顷襄王时期”的“宏观”定论;《离骚》所透露的诗人年岁及“椒、兰”喻指,应在诗人将及“老”年且子兰当政时期,而不能在子兰尚未当政的屈原早年“初疏”时期;以诗中浪漫想象所显示的诗人所在地点及诗中出现的“南楚”、“湘潭”一带土语,证明诗人创作《离骚》时不在汉北或郢中,而是在“南楚”沅湘之间;并引秦汉之际律法证明,屈原时代,实行的是有爵者以“年五十六”为“老”的“告老”退休制度,由此推测诗人之作《离骚》大抵在将临五十六岁老年,且齐相韩夤尚未受命赴楚为相的子兰当政时期,即顷襄王八九年间。  相似文献   
5.
家庭关系是近代江南烈女现象依旧存在的重要原因。无论婚配与否,女性能通过某些特定的方式与丈夫产生深厚的感情,她们为救治丈夫不惜牺牲自己,丈夫的去世对她们的打击极为沉重,为了追随丈夫于地下,她们选择殉夫;某些亲属单薄且无子嗣的女子在丈夫去世后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殉夫便成了她们无奈的选择。然而,更多的女性是被逼迫而死,娘家或夫家令其改嫁违背了其"不适二夫"的志向;家庭成员的凌辱让其饱受失节的威胁和心灵的伤害,自杀反而成了她们守护贞节的武器和最后的解脱。  相似文献   
6.
近现代江南家族史的研究发展很快,在文化、社会、国家、经济及教育等专题方面均有了明显的进展,研究者在个案、综合及理论研究等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这些研究极大地改变了近现代江南家族史研究薄弱的情况。但在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应该对其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反思研究中的不足,以求将来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Topic evolution has been described by many approaches from a macro level to a detail level, by extracting topic dynamics from text in literature and other media types. However, why the evolution happens is less studied. In this paper, we focus on whether and how the keyword semantics can invoke or affect the topic evolution. We assume that the semantic relatedness among the keywords can affect topic popularity during literature surveying and citing process, thus invoking evolution. However, the assumption is needed to be confirmed in an approach that fully considers the semantic interactions among topics. Traditional topic evolution analyses in scientometric domains cannot provide such support because of using limited semantic meanings. To address this problem, we apply the Google Word2Vec, a deep learning language model, to enhance the keywords with more complete semantic information. We further develop the semantic space as an urban geographic space. We analyze the topic evolution geographically using the measures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s if keywords are the changing lands in an evolving city. The keyword citations (keyword citation counts one when the paper containing this keyword obtains a citation) are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keyword popularity. Using the bibliographical datasets of the geographical natural hazard field,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in some local areas, the popularity of keywords is affecting that of the surrounding keywords. However,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evolution of all keywords.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identifies the interaction patterns (including High-High leading, High-Low suppressing) among the keywords in local areas. This approach can be regarded as an analyzing framework borrowed from geospatial modeling. Moreover, the prediction results in local areas are demonstrated to be more accurate if considering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s.  相似文献   
8.
明清话本小说中所涉及的以江南地区为中心的地域社会大致可分为两个地区:一是所谓的江南地区,二是江南以外的地区社会.当时的江南对其他地区,在经济、社会风气、文化气氛等诸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学研究价值.这种价值通过此一时期的话本小说可以反映出来.明代末期的地区社会与当时兴盛的商业经济有密切关系,那些商业经济又带动市镇的发展,而居于市镇的小市民就是话本小说中的主角,因此,话本小说能反映出当时市民的普遍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江南商品性农业发展迅速,农业产出较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中,集约化经营和种植面积的扩大导致了对肥料的需求逐渐增加。在本地肥源短缺与经济需求的推动下,江南地区出现了农家肥的买卖活动,其中饼肥和粪肥是最为重要的商品肥料。随着外地输入江南饼肥数量的增加与本地粪肥买卖活动日益频繁,江南农业缺肥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江南的农作物产量有了较大的提升。尽管受制于自然经济和农民有限的购买力,江南农家肥的商品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有限的,但其仍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10.
"杏花春雨江南"的审美意蕴与历史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杏花春雨江南”一语最早出现于元入虞集《风入松》一词中,寄托了他退归江南故乡,摆脱官场险恶的生活理想。关于杏花的描写由来已久,晚唐以来逐渐与春雨相联系,并越来越定位为江南水乡的风景。“杏花春雨江南”这一简单的风景描写中包含着物色风景的优美感受,自然季节与气候的生理愉悦,农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美好经验,还有文人世界的优雅情趣等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深厚的历史记忆。这些意蕴相互渲染、烘托,使之成为江南区域自然风光的经典写照,获得了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文化符号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