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arold Pinter is one of the famous absurdist play writer in England. His works and language are full of absurd color, which is the focus of critics. Silence is a trademark of Harold Pinter’s writing. H...  相似文献   
2.
品特在他的三部“迫害戏剧”中,描绘了专制权力与“民主”名义下的权力对于无权者的残酷迫害,揭示了专制权力特有的宗教、国家与领袖三位一体神话的实质,揭露了“民主”政体的理论与实践上的天然弱点与虚伪性,以及统治权与话语权的本质性联系。  相似文献   
3.
弗洛伊德的玩笑理论为哈罗德.品特的早期戏剧特别是《送菜升降机》提供了很好的诠释。此剧中,班一直在读报纸上报道的故事,他是玩笑的制造者,格斯是听众。但是,格斯在玩笑构造创建的测试中失败了,他没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他错误地与另一方结了盟。最后,他发现自己处在了班的枪口下面。在品特的其它早期戏剧中,人物之间的结盟也比隔离更出人意外。  相似文献   
4.
哈罗德.品特的戏剧,特别是早期的剧本大多表现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所受到的外来的威胁,他通过戏剧作品表达出自己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感悟。品特认为人的生存恐惧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几乎每天都发生的事情,这就是品特作为戏剧家的戏剧思想核心。这种戏剧思想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荒诞派戏剧思想的影响,特别是贝克特和卡夫卡等荒诞派剧作家的影响,以及他的家庭和生活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200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哈罗德·品特的戏剧作品。奠定了他成为一名出色的后现代戏剧作家的根基。在他的“威胁喜剧”中,无论是看起来晦涩的语言、似乎没有情节的故事,还是反映现代社会异化的主题。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点。荒诞和晦涩只是品特戏剧的表面特征,究其实质,应该说它深刻地反映了当代英国社会的状况,具有发人深思的思想力量和激起共鸣的巨大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荒诞的真实--哈罗德·品特《送菜升降机》会话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诞是品特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从会话分析的角度,结合语用学"会话含意"学说,分析其剧作<送菜升降机>的语言,展示作品中对话和沉默对表现这一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出于权力建构、身份建构和人际交往等目的,说话者有时会采用语法隐喻而非一致式建构自身权力体系。以《一夜未归》中母亲的权力建构为例,基于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对母亲权力建构中的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进行功能分析,论述语法隐喻在母亲权力建构中的应用,最后总结语法隐喻在权力建构中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8.
空间是哈罗德·品特戏剧中的一个重要象征物,家宅中的房间是空间的主要载体。在空间哲学视野中解读品特的两部主要戏剧作品-《房间》和《看门人》,可以看出剧作家在写作中有意识地探索人与空间之间复杂的关系和作用,即空间丧失了作为避风港与屏障的基本功能,人置身其中感受不到丝毫的温暖与庇护,取而代之的是人与人之间无尽的折磨、猜忌、出卖与恐惧,继而凸显了当下空间掠夺日益加剧的形势,并启发人们对当代人的生存困境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和更加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在哈罗德·品特的三部戏剧作品《回家》、《情人》和《微痛》中,家庭中的女性人物都表现出背离妻子身份的情人形象。对身份固定性的打破,使得这些品特女性成为父权体制中的不稳定因素,从内部对传统性别秩序产生了冲击。从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影响下的女性理论视角进行解读,这些品特女性利用符号态的特质动摇了封闭的父权象征语言体系,为女性乃至所有个体的存在方式揭示出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品特在中国: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对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的认识还有待深入.回顾品特戏剧在中国介绍、翻译、研究和演出的过程,可以看出中、英两种语境中的品特实际上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英两国历史条件、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的不同.比较品特在中国以及在俄罗斯的接受情况,上述原因会更为明显.对此原因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品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