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60篇
科学研究   10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2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阳历史文化悠久,民族文化丰富,人文旅游资源珍贵独特。贵阳旅游资源的最大特色在于它具有“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有机整体性。根据贵阳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发的思路是:走生态与人文旅游相结合的道路;发挥特色优势,推出高档次旅游产品;开发与保护并举,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桂阳”考     
“桂阳”作为古老的地名,由来已久,包括史书在内,对其多有误解。而此名如何产生,则更是众说纷纭,难以有统一的认识。本文参考众多古籍,从地名的源起,到几千年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整理。  相似文献   
3.
王佳 《科教文汇》2020,(8):176-182
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重点是异国形象。青岩古镇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为了增进国际交流,让世界了解贵州,应该要进行自我形象的塑造,打造地方本土文化。英语翻译就是让世界了解贵州的方式。概念合成理论与翻译结合,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青岩古镇的翻译。通过英语的译介,可以塑造良好的贵州形象,让世界了解贵州。  相似文献   
4.
文化和它衍生出来的环境,始终在贵阳不同时期发展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上郡国并存、土流并治的格局,助推了黔中地区人类早期城邑聚落的萌芽。魏晋之际大姓势力的崛起,频繁的民族迁徙与文化交流,为贵阳地区早期城市的发展奠定了经济与文化基础。唐代推行羁縻州制,从制度文化上给予了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的空间,唐武德三年(620年)在今贵阳地置矩州,一直延续到宋代,直至明初建省,这种局面才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5.
对取自贵阳花溪地区改毛剖面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碳酸盐岩样品进行碳、氧同位素测定,利用所测数据建立相应的演化曲线.根据曲线变化情况,结合地质背景与岩性,着重探讨碳同位素变化的环境原因,并对研究区该时期古环境进行分析解释.研究表明,早三叠世初期,该地区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但在Griesbachian早期有一次短暂恢复,而后又进入长期低迷的缺氧环境直到Smithian中期.  相似文献   
6.
青岩古镇在旅游业发展中引入了低碳的理念,在旅游生产中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低碳化、交通运输方式低碳化、古镇建设低碳化和提高碳汇能力,在旅游消费中引导游客进行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出行和低碳旅游购物等,对降低整个景区的碳排放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工作中,修旧如旧的手法在我国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这里面出现了十分成功的典型案例,同时也出现了差强人意的作品。旨在探讨当今时代语境和针对项目特殊性等条件下,修旧如旧的手法在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中应该以什么形式得到合理的应用,以青岩古镇建筑保护与更新作为实际案例进行实践性反思。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还没有专门针对清代贵阳词人研究的专著,仅有寥寥数本以贵州文化为对象进行整体梳理的著作。从研究论文来看,关于清代贵阳词人的研究成果只有寥寥数篇,不成气候,除了江闿、陈钟祥、姚华,多数词人还没有被学者关注,还没有出现相关的研究论文,甚为寂寥。  相似文献   
9.
苏进 《精武》2014,(36):147-148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贵阳市11个社区77名老年志愿者的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社区老年志愿者的体育服务具有自愿性、无偿性和公益性特点,他们坚持树立老有所为的原则,志愿帮助社区内同龄人进行体育锻炼,平时注重社会对他们的精神鼓励,充分体现了老有所乐的人生品质。本研究旨为社区有关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从2004年的中巴资源卫星影像中提取贵阳水源地三大水库水源涵养地作为研究区域,采用景观指数法进行水源地土地覆被格局现状研究。结果表明:以三大水库为中心的水源涵养地总面积为127584.63hm;旱地、水田和建设用地三种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严重的用地类型占研究总面积的59.91%,而林地和灌草地占33.71%,若单独考虑林地,则仅占总面积的22.60%,斑块大小上仅具有相对较大的,平均斑块面积为4.49hm;旱地具有最高优势度,是人类生产活动导致大斑块耕作所致;综上所述,林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具有一定难度;灌草地破碎化严重,斑块数量多,平均斑块面积不大,可以考虑对灌草地的林地化改造,部分实现原有林地的连接,扩大林地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